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呪經No. 250 [Nos. 251-255, 257]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No. 251 [Nos. 250, 252-255, 257]

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No. 252 [Nos. 250, 251, 253-255, 257]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No. 253 [Nos. 250-252, 254, 255, 257]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No. 254 [Nos. 250-253, 255, 257]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燉煌石室本No. 255 [Nos. 250-254, 257]

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No. 257 [Nos. 250-255]

甲一缘起分
甲一缘起分 » 乙一宣说六种圆满

如是我聞:

如是我聞:

如是我聞:

如是我聞:

如是我聞:

一時佛在王舍大城靈鷲山中,與大比丘眾滿百千人,菩薩摩訶薩七萬七千人俱,其名曰觀世音菩薩、文殊師利菩薩、彌勒菩薩等,以為上首。皆得三昧總持,住不思議解脫。

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,與大比丘眾及菩薩眾俱。

一時薄誐梵住王舍城鷲峯山中,與大苾蒭眾及大菩薩眾俱。

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峯山中,與大苾蒭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。

一時,世尊在王舍城鷲峯山中,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,并諸菩薩摩訶薩眾而共圍繞。

甲一缘起分 » 乙二此经之因缘

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彼敷坐,於其眾中即從座起,詣世尊所。面向合掌,曲躬恭敬,瞻仰尊顏而白佛言:「世尊!我欲於此會中,說諸菩薩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。唯願世尊聽我所說,為諸菩薩宣祕法要。」

爾時,世尊以妙梵音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:「善哉,善哉!具大悲者。聽汝所說,與諸眾生作大光明。」

時佛世尊即入三昧,名廣大甚深。

爾時,世尊入三摩地,名廣大甚深照見。

爾時,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。

爾時,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。

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,照見五陰空,度一切苦厄。

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於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蒙佛聽許,佛所護念,入於慧光三昧正受。入此定已,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自性皆空。

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,名觀自在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離諸苦厄。

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,名觀世音自在。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,照見五蘊自性皆空。

復於爾時,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。

時,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佛會中,而此菩薩摩訶薩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,觀見五蘊自性皆空。

甲二抉择经义分
乙一以问答方式而抉择分
甲二抉择经义分 » 乙一以问答方式而抉择分 » 丙一提出疑问

彼了知五蘊自性皆空,從彼三昧安詳而起。即告慧命舍利弗言:「善男子!菩薩有般若波羅蜜多心,名普遍智藏。汝今諦聽,善思念之。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」作是語已。慧命舍利弗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:「唯,大淨者!願為說之。今正是時。」

即時舍利弗承佛威力,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:「善男子!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,云何修行?」如是問已。

即時具壽舍利子,承佛威神,合掌恭敬,白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言:「聖者!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,云何修行?」如是問已。

時,具壽舍利子,承佛威力,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:「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,復當云何修學?」作是語已。

爾時,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,前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,樂欲修學者,當云何學?」

丙二回答分
乙一以问答方式而抉择分 » 丙二回答分 » 丁一略说修持般若的方法

「舍利弗!色空故無惱壞相,受空故無受相,想空故無知相,行空故無作相,識空故無覺相。

於斯告舍利弗:「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。

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弗言:「舍利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,應觀五蘊性空。

爾時,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子言:「舍利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,應照見五蘊自性皆空,離諸苦厄。

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:「若善男子及善女人,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,彼應如是觀察,五蘊體性皆空。

時,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尊者舍利子言:

「汝今諦聽,為汝宣說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者,當觀五蘊自性皆空。

丁二广说般若之本体分
戊一了知基般若分
丁二广说般若之本体分 » 戊一了知基般若分 » 己一宣说五蕴空性

何以故?舍利弗!非色異空,非空異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如是。

「舍利子!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復如是。

色性是空,空性是色。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識性是空,空性是識。識不異空,空不異識。識即是空,空即是識。

舍利子!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

舍利子!色空,空性見色。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是色即空,是空即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

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皆空。

何名五蘊自性空耶?所謂即色是空,即空是色;色無異於空,空無異於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復如是。

丁二广说般若之本体分 » 戊一了知基般若分 » 己二宣说七种甚深法

「舍利弗!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是空法,非過去、非未來、非現在。

「舍利子!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

舍利子!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。

舍利子!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。

舍利子!是諸法性相空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減不增。

是故舍利子!一切法空性無相,無生無滅,無垢離垢,無減無增。

「舍利子!此一切法如是空相,無所生無所滅,無垢染無清淨,無增長無損減。

戊二了知 道般若分
丁二广说般若之本体分 » 戊二了知 道般若分 » 己一抉择五蕴皆为空性

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,

是故,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;

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,

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,

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,

舍利子!是故爾時空性之中,無色、無受、無想、無行亦無有識。

舍利子!是故,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;

丁二广说般若之本体分 » 戊二了知 道般若分 » 己二抉择十二处为空性

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

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

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

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

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

無眼、無耳、無鼻、無舌、無身、無意。無色、無聲、無香、無味、無觸、無法。

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

丁二广说般若之本体分 » 戊二了知 道般若分 » 己三抉择十八界为空性

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,

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;

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。

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。

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。

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。

無眼界無眼識界,乃至無意界無意識界;

丁二广说般若之本体分 » 戊二了知 道般若分 » 己四抉择十二缘起为空性

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無老死盡,

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;

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。

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。

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盡。

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。

無無明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;

丁二广说般若之本体分 » 戊二了知 道般若分 » 己五抉择四谛为空性

無苦、集、滅、道,

無苦、集、滅、道;

無苦、集、滅道,

無苦、集、滅、道,

無苦、集、滅、道,

無苦、集、滅、道,

無苦、集、滅、道;

丙二回答分 » 丁二广说般若之本体分 » 戊三了知果般若

無智亦無得。

無智,亦無得。

無智亦無得。

無智亦無得。

無智證無得。

無智無得亦無不得。

無智,無所得,亦無無得。

乙一以问答方式而抉择分 » 丙二回答分 » 丁三证悟空性之功德

「以無所得故,菩薩依般若波羅蜜故,心無罣礙。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離一切顛倒夢想苦惱,究竟涅槃。

「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;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

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。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

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。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

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住,心無障礙。心無障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寂然。

是故舍利子!以無所得故,諸菩薩眾依止般若波羅蜜多,心無障礙,無有恐怖,超過顛倒,究竟涅槃。

「舍利子!由是無得故,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故,心無所著亦無罣礙;以無著無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一切顛倒妄想,究竟圓寂。

乙一以问答方式而抉择分 » 丙二回答分 » 丁四证悟般若空性之果位

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現成正覺。

三世一切諸佛亦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證得無上正等菩提。

所有三世諸佛依此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乙一以问答方式而抉择分 » 丙二回答分 » 丁五宣说具有功德之密咒

「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呪、無上明呪、無等等明呪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呪。」

「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、是大明咒、是無上咒、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,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。」

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、是大明呪、是無上呪、是無等等呪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。」

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、是大明呪、是無上呪、是無等等呪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。」

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真言、是大明真言、是無上真言、是無等等真言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真言。」

舍利子!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大密咒者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諸苦之咒,真實無倒。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祕密咒。」

「是故,應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廣大明、是無上明、是無等等明,而能息除一切苦惱,是即真實無虛妄法,諸修學者當如是學。

即說呪曰:

即說咒曰:

即說呪曰:

即說呪曰:

即說真言:

即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曰:

我今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大明曰:

「竭帝 竭帝 波羅竭帝 波羅僧竭帝 菩提 僧莎呵」

「揭帝 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 僧莎訶」

「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 莎婆訶」

諦 諦 波羅諦 波羅僧諦 菩提 娑蘇紇反婆訶」

「唵 誐帝 誐帝 播囉誐帝 播囉散誐帝 冒地 娑縛二合

「峩帝 峩帝 波囉峩帝 波囉僧峩帝 菩提 莎訶」

「怛切身一句 唵 誐帝 誐帝引引 播囉誐帝 播囉僧誐帝 提 莎

乙一以问答方式而抉择分 » 丙二回答分 » 丁六教诫修学般若法门

「如是,舍利弗!諸菩薩摩訶薩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,應如是行。」如是說已。

「如是,舍利子!諸菩薩摩訶薩,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,應如是學。」

「舍利子!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。」

「舍利子!諸菩薩摩訶薩,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,是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。」

甲二抉择经义分 » 乙二经佛认可而遣除怀疑

即時,世尊從廣大甚深三摩地起,讚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:「善哉,善哉!善男子!如是,如是!如汝所說。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,應如是行。如是行時,一切如來皆悉隨喜。」

爾時,世尊從三摩地安祥而起,讚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言:「善哉,善哉!善男子!如是,如是!如汝所說。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,應如是行。如是行時,一切如來悉皆隨喜。」

爾時,世尊從彼定起,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:「善哉,善哉!善男子!如是,如是!如汝所說。彼當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。一切如來亦當隨喜。」

爾時,世尊從三摩地安詳而起,讚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:「善哉,善哉!善男子!如汝所說,如是,如是!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,是即真實最上究竟,一切如來亦皆隨喜。」

甲三随喜赞叹

佛說是經已,諸比丘及菩薩眾,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脩羅、乾闥婆等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爾時世尊說是語已,具壽舍利弗大喜充遍,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大歡喜。時彼眾會天、人、阿修羅、乾闥婆等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爾時世尊如是說已,具壽舍利子,觀世音自在菩薩,及彼眾會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蘇囉、巘䭾嚩等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時薄伽梵說是語已。具壽舍利子,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,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蘇羅、乾闥婆等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佛說此經已,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并諸苾芻,乃至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、乾闥婆等一切大眾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呪經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
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
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

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製般若心經序

二儀久判,萬物備周,子民者君君,育民者法其法也。三綱五常以示天下,亦以五刑輔弼之。有等凶頑不循教者,往往有趨火赴淵之為,終不自省。是凶頑者,非特中國有之,盡天下莫不亦然。俄西域生佛,號曰釋迦,其為佛也,行深願重,始終不二。於是出世間脫苦趣為其效也,仁慈忍辱務明心以立命,執此道而為之,意在人皆在此利濟群生。今時之人罔知佛之所以,每云法空虛而不實,何以導君子、訓小人。以朕言之則不然。佛之教實而不虛,正欲去愚迷之虛,立本性之實,特挺身苦行,外其教而異其名,脫苦有情。昔佛在時,侍從聽從者皆聰明之士,演說者乃三綱五常之性理也。既聞之後,人各獲福白。佛入滅之後,其法流入中國,間有聰明者動演人天小果猶能化凶頑為善,何況聰明者知大乘而識宗旨者乎。如心經每言空不言實,所言之空乃相空耳。除空之外,所存者本性也。所以相空有六,謂口空說相,眼空色相,耳空聽相,鼻空嗅相,舌空味相,身空樂相。其六空之相又非真相之空,乃妄想之相為之空相,是空相愚及世人禍及今古,往往愈墮彌深不知其幾。斯空相,前代帝王被所惑而幾喪天下者,周之穆王,漢之武帝,唐之玄宗,蕭梁武帝,元魏主燾,李後主,宋徽宗。此數帝廢國怠政,惟蕭梁武帝、宋之徽宗以及殺身,皆由妄想飛升及入佛天之地。其佛天之地未嘗渺茫,此等快樂世嘗有之,為人性貪而不覺,而又取其樂人世有之者,何且佛天之地如。為國君及王侯者,若不作非為,善能保守此境,非佛天者何如。不能保守而偽為,用妄想之心即入空虛之境,故有如是,斯空相,富者被纏則婬欲並生喪富矣,貧者被纏則諸詐並作殞身矣,其將賢未賢之人被纏則非仁人君子也,其僧道被纏則不能立本性而見宗旨者也。所以本經題云心經者,正欲去心之邪念以歸正道,豈佛教之妄耶。朕特述此,使聰明者觀二儀之覆載,日月之循環,虛實之孰取,保命者何如。若取有道、保有方,豈不佛法之良哉!色空之妙乎!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序

夫法性無邊,豈藉心之所度;真如非相,詎假言之所詮。是故眾生浩浩無窮,法海茫茫何極。若也廣尋文義,猶如鏡裏求形,更乃息念觀空,又似日中逃影。茲經喻如大地,何物不從地之所生,諸佛唯指一心,何法不因心之所立。但了心地,故號總持,悟法無生,名為妙覺。一念超越,豈在繁論者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