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起信論序
揚州僧智愷作
夫起信論者,乃是至極大乘甚深祕典,開示如理緣起之義。其旨淵弘寂而無相,其用廣大寬廓無邊,與凡聖為依,眾法之本。以其文深旨遠,信者至微。故於如來滅後六百餘年,諸道亂興、魔邪競扇,於佛正法毀謗不停。
時有一高德沙門,名曰馬鳴,深契大乘窮盡法性,大悲內融隨機應現,愍物長迷故作斯論,盛隆三寶重興佛日,起信未久迴邪入正,使大乘正典復顯於時,緣起深理更彰於後代,迷群異見者捨執而歸依,闇類偏情之黨棄著而臻湊。自昔已來久蘊西域,無傳東夏者。良以宣譯有時,故前梁武皇帝,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國取經,并諸法師,遇值三藏拘蘭難陀,譯名真諦,其人少小博採備覽諸經,然於大乘偏洞深遠。
時彼國王應即移遣,法師苦辭不免便就汎舟,與瞿曇及多侍從,并送蘇合佛像來朝。而至未旬,便值侯景侵擾,法師秀採擁流含珠未吐,慧日暫停而欲還反,遂囑值京邑英賢慧顯、智韶、智愷、曇振、慧旻,與假黃鉞大將軍太保蕭公勃,以大梁承聖三年歲次癸酉九月十日,於衡州始興郡建興寺,敬請法師敷演大乘,闡揚祕典示導迷徒,遂翻譯斯論一卷以明論旨,《玄文》二十卷,《大品玄文》四卷,《十二因緣經》兩卷,《九識義章》兩卷。傳語人天竺國月支首那等,執筆人智愷等,首尾二年方訖。馬鳴沖旨更曜於時,邪見之流伏從正化。
余雖慨不見聖,慶遇玄旨,美其幽宗戀愛無已。不揆無聞,聊由題記。儻遇智者,賜垂改作。
論題
大乘起信論一卷No. 1666 [No. 1667]
大乘起…上此論之題目乃一論之綱宗也!言大乘起信者,為欲發起大乘正信故。言大乘者,即所信之法體。所言法者,謂眾生心。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,具有體、相、用三大義,故云大也!乘者,謂此一心有運載義,以諸佛乘此而證菩提涅槃;菩薩乘此廣修萬行,下化眾生、上求佛果;眾生乘此而輪轉生死。以此一心是一切聖凡迷悟因果之總相故,故下文云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。今者欲令眾生諦信此心即是大乘,正解不謬,意要發起大乘正信,故云大乘起信。然能信者是人,大乘即所信之法,義兼人法,以法為機設故。此論之作,以佛入滅六百年中,小乘之人不信唯心,心外取法多起諍論,外道邪執破壞正法,故論主興悲特造此論,故下因緣云為欲除疑捨邪執故;以疑與信反,今信此心則疑自除矣!此論葢宗楞伽、思益等百部大乘經所造,發明唯心唯識之旨統歸一心,為性、相二宗之綱要,深窮迷悟之根源、指示修行之捷要,所謂總攝如來所說深廣之義,實大教之綱宗、禪門之的旨也;論者,決擇是非,發明正理,揀非經律,故以論明。賢首本疏精詳,但科段少隔,前已刪繁從略,謂之疏略;然其中文義少有不馴,故今仍遵本疏正義順為直解,以便初學,非敢妄有臆說,觀者幸無以人廢言,取信於心是所望也!
X0766 起信論直解,明 憨山德清述
馬鳴菩薩造
馬鳴菩薩造此造論人也!馬鳴者,以此菩薩初生之時,感群馬悲鳴,故以為名;及說法時,諸馬聞之亦皆悲鳴。疏引摩訶摩耶經云:如來滅後六百歲已,諸外道等邪見競興毀滅佛法,有一比丘名曰馬鳴,善說法要,降伏一切諸外道輩。
梁西印度三藏法師真諦譯
真諦三藏譯此譯人名也!論有二譯,一西印土優禪尼國沙門波羅末陀,此云真諦,梁元帝承聖三年於衡州建興寺譯成一卷、二十四紙。一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,此云喜學,大周則天時於東都佛授記寺譯成兩卷,亦二十四紙。今行前譯。唐西京太原寺沙門 法藏 造疏
明匡山法雲寺沙門 德清 直解
歸敬述意
偈頌
歸敬述意 » 偈頌 » 歸敬三寶
歸命盡十方將造斯論,先須歸命三寶,請求加被,所以然者,以造論釋經,經乃佛說,佛智甚深非情可測,故請三寶威力加被攝受,故使論義印契佛心,且示法有所宗,以三寶是所依故。今云歸命,表能歸之心也。欲入法性,先忘我相,然命以統攝六根。今以命歸,則身心俱亡,能歸之至也。十方乃所歸之分際,意謂所著論義乃十法界之宗,故須歸命盡十方之三寶。以心無分限,故境亦無量,意在歸十方法界帝網剎中無盡三寶也。
最勝業…者此歸佛寶也!佛以三輪應物,今所歸三輪皆最殊勝,意顯非應化身,乃從法垂報之身也!徧知,意業最勝也!凡夫不知、外道邪知、二乘偏知、菩薩分知,唯佛徧知。以實智證理,理無不徹;權智鑒機,機無不宜;乃至法界眾生心念樂欲無不盡知,故云徧也!色無礙自在,身業最勝也!華嚴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根根圓融周徧自在,十身歷然無壞無雜,故云無礙。救世大悲,語業最勝也!佛以音聲輪應機說法,一音各解,故語最勝也!世,乃眾生世間,所救之處。大悲乃能救之心,如來唯用大悲為力故。者,指人也!
及彼身…藏此歸法寶也!及者,謂不但歸佛,亦歸法也!彼身,指上佛身,佛以法為身故;謂從真如所流教法即是法身常住,以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故,意顯此法即佛之體相本無二故。法性真如,正指法體,謂真如法性即法身真體,以此法身,在有情為佛性,在無情為法性,以與一切染淨諸法為體性故。以有隨緣不變、不變隨緣,故喻如海。遇風起諸波浪,濕性無二,故云相也!如來藏中含攝眾德,故云功德藏。
如實修行等此歸僧寶也!僧通凡聖大小,今言如實修行,乃地上菩薩也!據後譯云:無邊德藏僧·勤求正覺者。則上句歎德,人能攝德,故名為藏。 下述造論意。
歸敬述意 » 偈頌 » 述造論意
為欲令…故此述造論意也!法不虛設必有所為,今有四意:一以二乘不信唯心,故顯示一心正義令除疑惑。二以外道邪執,故對治邪執令捨邪見。三以修行者未起正行,故分別發趣道相,令起正信以為行本。四為使信成滿,入住不退,堪受佛果,故云佛種不斷。為此多意所以造論!
長文
歸敬述意 » 長文 » 重述意
論曰: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,是故應說。
論曰:…說此總標論宗本也!法者,即論所依宗本,謂一心法具二門、三大義,故正示所宗。摩訶衍,此云大乘,謂所宗心法即是大乘。能信此心即是大乘根本,有此勝益,是故須說。
歸敬述意 » 長文 » 正立科
說有五分。云何為五?一者、因緣分,二者、立義分,三者、解釋分,四者、修行信心分,五者、勸修利益分。
說有五…分此標作論規制,初開章門也!然分章者使知義有所屬,故此一論大文立有五分而為次第。法不孤起必有因由,故首列因緣;由致既彰必有宗本,故次立義;宗本幽深非釋莫解,故次解釋;既解法義非行莫階,故次修行信心;解行雖陳純根懈退,故次勸修;此一論之大節也!凡經有三分,此因緣即序、中三分為正宗、勸修為流通。 下釋因緣分。
一因缘分
一因缘分 » 正明八因
一者、因緣總相,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,得究竟樂;非求世間名利、恭敬故。
初說因…故此八因緣中,第一總相與一論為發起之由也!以凡夫、外道迷此一心,以招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、分段生死之苦;二乘、菩薩尚有變易生死之微苦;今開示此心,令依之而修,則證得菩提覺法樂、涅槃寂滅樂;但為眾生離苦得樂,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。
二者、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,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。
二者,…故此與立義分及解釋分中顯示正義、對治邪執作發起因緣也!以眾生無有正解多起邪見,以不達如來根本義故;今立義分中一心二門、三大之義乃如來之根本,今廣解釋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也!
三者、為令善根成熟眾生,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故。
三者,…故此即下分別發趣道相因緣也!以彼文云,令根熟者發決定信,進趣大道,堪任住於不退信故。此當十信滿心,故云成熟。入十住正定聚,故云不退。
四者、為令善根微少眾生,修習信心故。
四者,…故此即下修行信心分!謂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四種心、修五種行,漸得善根成熟。以信未滿,故云微少。令進向滿,故云修行信心也!
五者、為示方便消惡業障,善護其心,遠離癡慢、出邪網故。
五者,…故此下為根劣易退者,賴多方便,故有四也!四中前三為下中上,後一勸修,今當下品;謂為令業重惑多者善根難發,故說禮懺方便消惡業障,遠離癡慢,出邪魔網故。
六者、為示修習止觀,對治凡夫、二乘心過故。
六者,…故此當中品也!下文修習止觀門中,雙明止觀,遣凡小二執,故云對治。
七者、為示專念方便,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。
七者,…故此當上品也!即下文修行信心分末勸生淨土,為劣根怯弱眾生恐後報緣差成退,故令往生淨土成不退也!
八者、為示利益勸修行故。有如是等因緣,所以造論。」
八者,…故此即下勸修利益分!謂為懈慢眾生,舉彼損益,勸令修習,總策成前諸行也!
有如是…論此總結造論因緣也!葢菩薩本意為度眾生,故以眾生發起造論之因緣也!此八因緣,初一是總,餘七別緣,總括一論,具載下文。
釋疑明意
一因缘分 » 釋疑明意 » 釋疑
問曰:「修多羅中具有此法,何須重說?」
答曰:「修多羅中雖有此法,以眾生根行不等、受解緣別。
所謂如來在世,眾生利根,能說之人色心業勝,圓音一演異類等解,則不須論。
問曰:…論此問明所以造論之意也!問曰:如上所示一一法門,佛說契經中具有,何暇重論?答曰:以眾生根有利鈍、受教之緣不等,故有經論之殊。所謂下,釋成根機不同、受解各別,故有經論廣略之不一也!葢如來在世眾生根利,機因勝也!親見佛身三業殊勝,親聞圓音,緣勝也!如此則一音演說,異類齊解,此則尚不假結集之經,又何須論?
若如來滅後,或有眾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;
若如來…者此言如來滅後,根機不一、因緣各別、受解不同,於經於論則有廣略不等也!且如來滅後當正法之時,去佛不遠,眾生根利,有自智力,故能廣聞多經而取解者。
或有眾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;
或有眾…者此亦利根眾生,有自智力不假多聞,或一言之下心地開通、一軸之中義天朗耀。如上二類之機則不須論。
或有眾生無自心力因於廣論而得解者;
或有眾…者此乃劣機鈍根,無自智力,不能於經解甚深義,要假廣論多聞而得解者。
亦*有眾生復以廣論文多為煩,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。
亦有眾…者此自有厭煩要略之機,故略論不可不作,正為此論之因緣也!
一因缘分 » 釋疑明意 » 明意
如是此論,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,應說此論。」
如是此…論此結今造論之意也!此論始終萬一千餘言,則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妙義盡在其中,可謂文至略而義至廣;所謂總百部大乘奧義包括無遺、廓法界一心如觀掌果,誠入理之玄門、修行之妙指也!學者可不盡心焉?
二立義分
二立義分 » 初標
已說因緣分,次說立義分。
摩訶衍者,總說有二種。云何為二?一者、法,二者、義。所言法者,謂眾生心。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、出世間法。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。
大乘法體
二立義分 » 大乘法體 » 真如-体
二立義分 » 大乘法體 » 生灭-体相用
是心生滅因緣相,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。
已說因…故此立義分,首標一心宗體,以顯大乘名義也!所言法者,謂一真法界大總相法門體,即如來藏清淨真心也!然而此心體絕聖凡,本無迷悟,自性清淨,了無妄染,離名離相,絕諸對待,唯一真源更無二法,又何有大乘之名耶?楞伽云:大乘非乘。今言大乘者,葢依眾生心而立此名也!所言總攝世出世法者,經云如來藏轉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,是則迷如來藏而為識藏,乃眾生心也!以此心乃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而成,名阿賴耶識,而此識體原是真如,亦名本覺,本無生滅;今因無明動彼淨心而有生滅,故為業識;以此心本是真如,故攝出世四聖之法;以依業識則有生死,故攝六凡之法;故云是心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故。今依此心顯示大乘義者:以法界一心具有體、相、用三大義故,今依此一心開真如、生滅二門,若約真如門則離一切相,名言雙絕,但顯其體,不顯相、用,故云即示摩訶衍體;若約生滅門則妄依真起,即顯相用。故於生滅門中具顯體相用三大之義,是故名大;依此真妄二法有二轉依,是故名乘;故云依眾生心顯示大乘義也!此總出大乘得名之所以,先示真妄心法通為大乘法體也! 下示三大義。
大乘名義
二立義分 » 大乘名義 » 大(約法)
二立義分 » 大乘名義 » 乘(約喻)
一切諸佛本所乘故,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。
所言義…故此標列義門以顯大乘得名,為下正義之張本也;所言義者,謂名依義立。有何義故而立大乘之名耶?以有三大義,故得大名;以有二運轉義,故得乘名。此之名義蓋因真妄二法和合而有,故云依眾生心顯示摩訶衍義也!若言其體則唯一真如,平等不二,不增不減,故但言‘體’。今依如來藏隨染淨緣,以隨淨緣則具無量自性功德,則成出世間因果;以隨染緣則變自性功德而為恒沙煩惱,則成世間因果;故‘相’、‘用’方顯。以此三大染淨之所不虧、生滅之所不變,是故名大。諸佛、菩薩皆乘此心,是故名乘。一論大旨唯釋此義,故為宗本。
三解釋分
三解釋分 » 立科
已說立義分,次說解釋分。
解釋分有三種。云何為三?一者、顯示正義,二者、對治邪執,三者、分別發趣道相。
解釋有…相此標列釋名也!顯示者,正釋大乘所依法義。對治者,既明正體,須遣異計。上釋‘大’義!發趣者,趣進次第。正明‘乘’義!此正宗一分有此三段,依義解釋。
顯示實義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總標二門
顯示正義者,依一心法有二種門。云何為二?一者、心真如門,二者、心生滅門。是二種門,皆各總攝一切法。此義云何?以是二門不相離故。
顯示正…故此標宗本正義,以釋立義依眾生心顯示摩訶衍義,為一論之綱要也!此論宗楞伽等經所造,今一心二門蓋依經而立也!經云:寂滅者名為一心,一心者名如來藏。此心一法不立,有無俱遣,生佛皆空,故云:遠離覺所覺,是二悉皆離。是則真妄不立,寂滅湛然,故經中百八句大慧約十法界名、相、妄想而問,故佛答云一切皆非。今云是心真如為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,即經所示寂滅一心也!以一心寂滅,不可說示,故大慧便問諸識有幾種生住滅,是約生滅門中容有言說,故五法、三自性皆依生滅門而有也!以經云:諸識略有三種相,謂真識、現識、分別事識。故今論依一心立二門者,蓋依真識立真如門,依現識、分別事識立生滅門;故今真如乃一心之真如,故名、相、妄想一切皆非,一法不立,四句俱遣;以依二識,故三細六麤、五意六染總屬名、相、妄想,皆生滅門收,此論立義之宗本也!前立義中云眾生心攝世間出世間法者,蓋總約真妄和合之一心以通含染淨諸法,為顯大乘依之而得名也!今云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者,以顯如來藏、識藏真妄和合,各有力用,互相含攝,以顯不思議熏變之妙也。以如來藏具有恒沙諸淨功德,今迷而為識藏,而變恒沙淨功德而為染緣。今言各總攝者,以如來藏隨淨法熏,則真有力而妄無力,故染緣即變為淨法,則總攝染緣於如來藏中,通為不思議之淨用。若隨無明染緣熏,則妄有力而真無力,故淨德即變為染緣,則攝淨德於藏識中,通為不思議之業用。是則總是一如來藏,但隨染淨熏變,以致真妄各別,互相含攝。故云以是二門不相離故也。此明如來藏不思議熏變之妙。故以此各總攝標顯,向下論文中生滅因緣、染淨熏習皆發揮此三字而已!
心真如門
心真如相
正詮法體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真如門 » 心真如相 » 正詮法體 » 借言詮法
心真如者,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。所謂心性不生不滅,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,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。
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,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,畢竟平等、無有變異、不可破壞。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,
心真如…如此標釋立義分中是心真如也!何以名真如耶?謂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。一法界者,即無二真心,為萬法之所因依。界者,因也!總相法門體者,即一切聖凡依正因果之總相皆依此心而為其體,然此心體本不生滅,所謂常住真心也!既云一真,元無差別之相,而今有差別者,唯依妄念而有返顯,若無妄念則湛寂一心,了無差別境界之相矣!雖則萬法差別,法法皆真,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,言思路絕,心行處滅,故一切言說、名字、分別皆不可得,故皆云離也!由是染淨不能異,故云畢竟平等。四相所不遷,故無變異。不屬有為,故不可破壞。唯是一心更無別法,以不妄不變,故名真如。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真如門 » 心真如相 » 正詮法體 » 顯法離言
言真如者,亦無有相,謂言說之極,因言遣言。
此真如體,無有可遣,以一切法悉皆真故;亦無可立,以一切法皆同如故。
當知一切法不可說、不可念故,名為真如。
以一切…如此釋上離緣,以顯真如絕待也!問:何以真如離名言相耶?答: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故。問:何以離心緣相耶?答:以隨妄念不可得故。問:若名、言、心緣一切皆離,如何是真如相耶?答:真如者亦無有相,以真如體離相寂滅,不可以相取故。問:既離名絕相,何以有真如之名耶?答:以真如之名乃言說之極,此名之外更無有可加者,故以真如之名以遣名言之執耳!非是真如有相可名也!問:若名言既遣,而此真如之體亦可遣耶?答:此真如之體真實無妄則無可遣,以可遣者妄耳!不可遣者真也!以一切法悉皆真故,無可遣也!問:若諸妄俱遣,唯立真如一法耶?答:亦無可立!謂若真外別有一法則言可立,以一切法皆與真如同體,無二無別,又何可立?以有如是義故,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,故名真如,此究竟離相之地也!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真如門 » 心真如相 » 隨順悟入
答曰:「若知一切法雖說,無有能說可說,雖念,亦無能念可念,是名隨順。若離於念,名為得入。」
問曰:…入此問明隨順得入,以明觀智境也!問曰:言真如之體既言思路絕,舉心即錯、動念即乖,則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得悟入?答曰: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可說,雖念無有可念,此是方便隨順;若離於念,名為得入。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,故云得入。 上明離言以明觀智境。 下依言辯德以明生信境。
示大乘體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真如門 » 示大乘體 » 略標釋
二者、如實不空,以有自體,具足無漏性功德故。
復次,…故此依言辯德,以釋立義分中是心真如相也!前顯離言但示其體,故云即一法界體平等無二;今則依言辯相,故云有二種義。義,即相也!以即體之相故,但標真如,謂顯體有空、不空二義也!如實空者,謂真如實體之中空無妄染,以妄空故,實體自顯,故云究竟顯實。如實不空言有自體者,以異妄無體,謂自體不空,非斷滅也!言具足無漏性功德者,以異恒沙有漏煩惱,故云具足等,言如實體中雖空無妄染,而能具足無漏性功德故。佛性論云:由客塵空故,與法界相離;無上法不空,與法界相隨。是則妄染雖空,而德相不空也!
廣釋成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真如門 » 示大乘體 » 略標釋 » 廣釋成 » 空義
所言空者,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,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,以無虛妄心念故。
所言空…故此略釋空義也!謂真如實體但依妄染本無,故說體空,若離妄染則無空可說,謂此真體從來與一切染法不相應故;謂離一切妄法差別之相則絕境,以無虛妄心念則絕心,心境皆絕,故言如實空耳!
當知真如自性,非有相、非無相、非非有相、非非無相、非有無俱相,非一相、非異相、非非一相、非非異相、非一異俱相。乃至總說。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,念念分別,皆不相應,故說為空。若離妄心,實無可空故。
當知真…相此廣釋空義,以顯真如實體本離四句、絕百非也!然有無四句乃內教學佛法不得意者所計也!一異等四句乃外道謬計也!謂真如之體即般若真空,若不得般若義則妄起四計,是為四謗;今顯四句既離,百非自遣,般若實體平等現前,故總云非;楞伽百八俱非總不出此二‘四句’計。
乃至總…故此結顯空義也!謂真如實體非思量分別之境,故眾生種種妄想分別皆與此體總不相應,以為遣彼妄念,故說體空;若離妄心則空亦不立矣!又何有空之一字可說也!此則妄念既離,真亦不立,所謂究竟顯實也!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真如門 » 示大乘體 » 略標釋 » 廣釋成 » 不空義
所言不空者,已顯法體空無妄故,即是真心,常恒不變,淨法滿足,故名不空。亦無有相可取,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。
所言不…故此明不空義也!謂此不空更非別法,即前已顯法體空無妄染,即是真心常恒不變之實體;而此體中本有恒沙淨德,向被妄染遮障不顯,今妄染既離則本有淨法滿足,以此義故,名為不空,不是別有實法可取也!惟此不空之體非妄念分別可到,乃是離念境界唯證相應,故永嘉云:唯證乃知難可測也! 上釋心真如門竟。 下釋心生滅門有二大科。 初釋生滅心法。 二辯所示之義。 初中又二。 初染淨生滅。 二染淨相資。 且初。
心生滅門
心生滅因緣相
明染淨生滅
正釋心生滅
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正釋心生滅 » 標名列義
心生滅者,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。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,非一非異,名為阿梨耶識。
心生滅…識此釋立義分中是心生滅因緣相,先明生滅心以顯一心之源也!言依如來藏者,即所立一心真如乃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也!以此心體本來無染,故云自性清淨。寂滅湛然,故云不生。常住不動,故云不滅。不妄不變,故名真如。一切如來恒沙淨德性自具足,故名如來藏。以此藏性本無迷悟,了無聖凡,而為十法界一切聖凡因果所依,故云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,故論立此為一心真源。楞伽云:如來藏為生死因,若生若滅。故今在生滅門中要顯此心為迷悟依,故云依如來藏有生滅心,譬如波濤依海水而有也!若據此一心真如則了絕聖凡,故云三界唯心,則心外無一法可得。今顯聖凡迷悟因果皆生滅門收,所謂不了一法界義故,不覺動念而有無明,迷此真心變為藏識,故經云識藏如來藏;故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,非一非異,名為阿黎耶識。經喻如波濤依水,正顯萬法唯識也!故論立此識為生法之本,故下三細六麤、五意六染皆依識變,即返妄歸真亦依此識斷證;故楞伽約真如門則一切皆非,不容有說,而可說者蓋約生滅門耳!此一論之宗依,學者須先識其源頭,故概示於此。
此識有二種義,能攝一切法、生一切法。云何為二?一者、覺義,二者、不覺義。
此識有…義此依真妄和合釋此識有二種義,以顯迷悟因依也!二義者,即覺、不覺二義也!經云:如來藏轉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。以此識稱心意識,故名眾生;謂此識本如來藏所成,而為眾生本有之佛性,故云覺義:今被無明障蔽而不知,故云不覺義。能攝能生者。謂聖凡依正因果依此一心建立,含攝無遺,故云攝一切法。今以隨無明流而生三細六麤、一切世間之染法,依始覺返流則生出世四聖之淨法。是則染淨因果皆從真妄熏變,皆此識之力用,故云能攝能生。
依義各釋
覺義
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正釋心生滅 » 依義各釋 » 覺義 » 總立本始兩覺
所言覺義者,謂心體離念。離念相者,等虛空界無所不遍,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。依此法身說名本覺。
所言覺…覺此顯眾生本有不迷之佛性也!所言眾生佛性者乃如來藏,實諸佛之法身;今雖流轉五道而為眾生,而本體湛然常住,不動周圓,未曾欠缺,但因眾生一念無明妄心遮障而不顯現,故日用而不自知,以眾生從來不曾離念故;若能離念則本體廓然如太虛空無所不徧,則一切妄念差別境界,融成一味真心,唯法界一相更無對待;惟此即是如來平等法身,乃眾生之本有,故依此法身說名本覺。大經云:我於一切眾生身中成等正覺。蓋依此平等法身,故說眾生舊成佛,依此義也!
何以故?本覺義者,對始覺義說,以始覺者即同本覺。始覺義者,依本覺故而有不覺,依不覺故說有始覺。
別辨本始兩覺
辨始覺義
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正釋心生滅 » 依義各釋 » 覺義 » 辨始覺義 » 總標淺深
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,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。
何以故…覺此核本覺得名,以顯始覺為返流還淨之智也!由前明妄依真起,故說依黎耶有覺、不覺,此迷妄之通相也!今就一覺而分本、始二義,蓋別顯從迷返悟要依始覺之智為張本也!然此覺性若約不迷,但直名覺;今因在迷中一向不覺,特因始覺而顯,然非新生,乃是眾生之本有,故云本覺。今日方覺,故云對始覺而說也!且此始覺亦不從外來,特由本覺內熏之力而發,更無二體,故云即同本覺,是則始、本不二,元一覺也!又今言始覺義者亦非創起,蓋依迷本覺之無明心中而發,一向不覺,今始覺之者,要顯實由本覺內熏之功,故云依本覺等。譬如醒人而有睡夢,從夢覺者即本醒人,非他人也!原此覺性元無二義,今就三細六麤迷源既遠,若返流還淨,要始覺有功,本覺乃顯;然依四相,始覺滅相漸漸覺至生相,生相既破,歸一心源,法身全顯,名究竟覺;其在中路未至心源,皆非究竟也!故下約四相以明始覺之漸。
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正釋心生滅 » 依義各釋 » 覺義 » 辨始覺義 » 詳示淺深
此義云何?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,能止後念令其不起。雖復名覺,即是不覺故。
此義云…故此徵釋上究竟不究竟義,以明始覺漸次也!若約返流寄位當依三細六麤,此中正說一心生滅,尚未發明麤細之相;今因說始覺故,姑就始終生住異滅四相,以明從凡至聖以顯返流漸漸至究竟覺,假此以顯始覺之相也!如凡夫人下,謂從觀行位先覺滅相也!言覺滅相者,謂眾生造業之心念念生滅未曾暫止,今覺此一念滅處,正是引起後念造業之心令生也;故覺了前念起惡之心滅時,即就滅處止其後念之惡更不容起,故念念滅時念念止之,止之既久則令惡念不生,此所謂止惡防非;故雖覺惡念不容其起,但在生滅心中遏捺,未見不生滅性,故云雖覺即是不覺,若約後六麤當起業相。
如二乘觀智、初發意菩薩等,覺於念異,念無異相。以捨麁分別執著相故,名相似覺;
如二乘…覺此明覺異相,當三賢位也!言如二乘觀智者,謂二乘人作生空觀,破分別我執;初發意菩薩即依彼生空作法空觀,破分別法執;從信入住,至十向滿心,漸斷分別二障,名相似覺,為覺異相。言異相者,謂我法差別對待不忘,漸漸覺破執取之念了不可得,故云念無異相。約六麤,當破‘執取’、‘計名字’,故云捨麤分別執著故。以未見真如,但比觀而知,故云相似。
如法身菩薩等,覺於念住,念無住相。以離分別麁念相故,名隨分覺;
如法身…覺此明覺住相,當地上菩薩也!言法身者,謂地上菩薩依真如法為自體,故名法身。言住相者,謂分別境界,能所對待念念未忘,心有所著,故云住相。今地上菩薩入真如觀,觀察自心念念分別,住無住相,則能離分別麤念。此約六麤三細,當覺‘智相’、‘相續’、及‘能見’、‘能現’四種住相,此四名為俱生我法二執,分破分證,故名隨分覺。此上三相皆非究竟,以未至心源故。
如菩薩地盡,滿足方便、一念相應,覺心初起心無初相。以遠離微細念故,得見心性,心即常住,名究竟覺。
如菩薩…覺此明覺生相也!謂十地菩薩真窮惑盡悉皆究竟,故云滿足方便。言方便者,乃觀行修斷之法也!以此菩薩研真斷惑至此,以一念觀心與無念相應,從此更無可斷矣!此總顯究竟覺心,下明究竟之所以。言相應者,但覺一念無明動心初起之時,自心體中了無初起之相,本自寂滅無生,故云心無初相。是則無念真心遠離最初微細動念,故得見心性。既無生相變異,唯一心源,故云心即常住。至此始、本合一,名究竟覺也!
是故修多羅說:「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,則為向佛智故。」
是故修…故此證明無念為成佛之捷要也!意謂不但菩薩修斷以至無念名為究竟,即凡諸眾生二六時中苟能觀察無念者,則念念向佛智矣!成佛之要無逾此者,故特揭示於此。
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正釋心生滅 » 依義各釋 » 覺義 » 辨始覺義 » 明淺深無性
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,以從本來念念相續,未曾離念,故說無始無明。
又心起…明此重顯無念,以釋心有初相之疑也!恐惑者聞覺心初起之說,將謂有初相可知,故此釋云:又心起者,無有初相可知。今言知初相者,蓋知最初本無念也!以此無念為究竟覺,則知一切眾生皆不名覺,以從來未曾離念,以有此念,故說無始無明。由是觀之,一切眾生無邊生死但依一念而繫之也!
若得無念者,則知心相生住異滅。以無念等故,而實無有始覺之異。以四相俱時而有,皆無自立,本來平等,同一覺故。
若得無…故此明究竟一心真源也!良以真源湛寂,本無生滅,然此生滅但因妄念而有;今若得無念則知四相同時,寂滅平等,唯一真心,更無先後,是則真覺圓明,本來不迷,又何有覺?以寂滅心中四相同時,其體本空,故皆無自立。以當體無生,故云平等同一真覺。此言既無四相可覺,又何有始覺之異耶?此實究竟一心之旨也! 上明始覺。 下明本覺義有二。 初明隨緣本覺。 二明性淨本覺。 且初。
辨本覺義
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正釋心生滅 » 依義各釋 » 覺義 » 辨本覺義 » 標本覺相
復次,本覺隨染分別,生二種相,與彼本覺不相捨離。云何為二?一者、智淨相,二者、不思議業相。
復次,…相此承上始覺有功,本覺乃顯,故此明本覺出纏還淨有二種相也!言生二種者,以前云黎耶生一切法,以本覺內熏起始覺之智,轉染令淨,顯此二種,故云生。用不離體,故云不相捨離。言智淨相者,由始覺智除染還淨,此出纏本覺也!不思議業相者,謂本覺轉染還淨,自然而有不思議用也! 此標名。 下釋相。
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正釋心生滅 » 依義各釋 » 覺義 » 辨本覺義 » 淨智相
智淨相者,謂依法力熏習,如實修行,滿足方便故。破和合識相,滅相續心相,顯現法身,智淳淨故。
智淨相…故此明本覺出纏智淨相也!依法力者,謂由真如內熏之力及所流教法外熏之力,發起信解,依教熏修,故云法力熏習,此地前三賢比觀相似行也!以修習力得見真如,稱真實而修,故云如實修行,此登地修真如三昧也!滿足方便者,以至八地深證真如,破和合識內根本無明,滅三細相續微細生相,顯現法身,染緣脫盡,覺體淳淨,此全仗始覺之功也!
此義云何?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,無明之相不離覺性,非可壞非不可壞。如大海水因風波動,水相風相不相捨離。而水非動性。若風止滅動相則滅,濕性不壞故。
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,因無明風動,心與無明俱無形相、不相捨離。而心非動性。若無明滅相續則滅,智性不壞故。
此義云…故此明相滅性不壞,以釋上滅相續心之疑也!恐疑者前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黎耶識,此識生滅即相續心也!今滅相續心則連體俱滅,豈不淪於斷滅耶?故此釋云:生滅者,心之相也!不生滅者,心之體也!以一切生滅心相皆是無明,以此無明依真而起,故云不離覺性。非一非異,故云非可壞、非不可壞。以非一,故可壞,以無明生滅而覺性不生滅;然可壞者,無明生滅心也!如波因水有,波可滅而水不可滅,濕性不壞故。以非異,故不可壞,以無明不離覺性,其體本空,故云俱無形相。無明實性即是覺性,是則但了無明體空,則相續心相自滅,非覺性滅,智性不壞故也!楞伽云:非自真相識滅,但業相滅,若自真相識滅者,藏識則滅,藏識若滅者,不異外道斷見論議。故可滅者,乃轉識生滅心相,非不生滅之心體也!
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正釋心生滅 » 依義各釋 » 覺義 » 辨本覺義 » 不思議用相
不思議業相者,以依智淨,能作一切勝妙境界。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,隨眾生根自然相應,種種而現*,得利益故。
不思議…故此明本覺還淨而有不思議業用也!意謂本覺在迷,而眾生依之造業,故云業力不可思議。今出纏還淨,而本有不思議神通妙用能作勝妙境界無量功德之相,隨眾生根自然相應而現令得利益。此正觀音大士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,即得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,下與六道眾生共一悲仰,故能現三十二應、十四無畏等一一功德利益眾生。此不思議力性自具足,故云依智淨相也!故唯識若破七識,則云如來現起他受用,十地菩薩所被機。諸佛既爾,則眾生有能修得本智則妙用亦然,此顯始覺之成功也!
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正釋心生滅 » 依義各釋 » 覺義 » 總顯四種大義
復次,覺體相者,有四種大義,與虛空等,猶如淨鏡。
復次,…鏡此標性淨覺體,意顯不迷之本覺也!謂即指前覺體,故云復次。上由始覺所顯智淨相,意顯屬修生;此下四種顯屬本有,故云覺體相。以虛空喻其廣博包含,以淨鏡喻其圓明能現,二喻相成,故雙舉之。若依法界一心,約海印三昧,則虛空即鏡,以森羅萬象皆現於空鏡之中;若海湛空澄,則空鏡之影像印於海底,謂之海印;佛心普應法界,故名海印三昧,此理更著。
云何為四?一者、如實空鏡。遠離一切心境界相,無法可現,非覺照義故。
云何為…故此明性淨本覺如實體空義也!謂本有真心乃真如實體,本自清淨,不屬迷悟,不假修為,廣博包含,寂滅離相,故云遠離一切心境界相。絕諸對待,唯一真心,故云無法可現。寂滅湛然,故云非覺照義。此乃眾生本具法身,不假始覺而有者。
二者、因熏習鏡。謂如實不空,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,不出不入、不失不壞,常住一心,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;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,智體不動,具足無漏熏眾生故。
二者因…故此明性淨如實不空義也!此有二義,先明不空、次明熏習。言不空者,謂此真覺之體如大圓鏡,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,以十法界染淨依正因果皆在此一心中分明顯現,此心本無內外,故云不出不入。緣至即現,故云不失。所現即真,故云不壞。以離生滅,故云常住一心。此心亦名常住法身,即是一切諸法真實之性,故在無情謂之法性,在有情謂之佛性,以眾生本具,故作內熏之因也!又一切下,明熏習義,謂此覺性雖在眾生無明染汙之中,其體清淨,故一切染法所不能染,以智體不動故、以性具恒沙無漏淨德故,能與眾生作內熏之因,故令眾生覺悟無常,厭生死苦,發心修行,求出離道,實仗此自體為內熏之因,故云因熏習也!
三者、法出離鏡。謂不空法,出煩惱礙、智礙,離和合相,淳淨明故。
三者法…故此明本有覺性依法出離也!謂眾生覺性本自具有智慧德相,但為妄想顛倒而不證得,今由始覺之功治障離垢,斷二種礙,破和合識,顯現本有,淳淨明故;譬如磨鏡,垢淨明現,雖云雖垢,而光明本有,不是新生,但一向障蔽,今始出離耳!
四者、緣熏習鏡。謂依法出離故,遍照眾生之心,令修善根,隨念示現故。
四者緣…故此明出纏本覺即能與眾生作外緣熏習也!言法出離者,即上離障出纏之本覺也!謂此覺體生佛等同,向為眾生本有佛性作內熏之因,今修行者離障出纏,證得法身,即能徧照眾生之心,而起同體大悲現種種身相調伏眾生作外熏之緣。以大圓鏡平等顯現,與眾生心光明互照,以眾生迷而不覺,覺智圓明,故能徧照也! 上釋覺義。 下釋不覺義。
不覺義
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正釋心生滅 » 依義各釋 » 不覺義 » 總明不覺依覺故無實
所言不覺義者,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,不覺心起而有其念。念無自相,不離本覺。猶如迷人依方故迷,若離於方則無有迷。
眾生亦爾,依覺故迷,若離覺性則無不覺。以有不覺妄想心故,能知名義,為說真覺。若離不覺之心,則無真覺自相可說。
所言不…說此明不覺依覺而有,要顯不覺即覺也!問曰:覺性湛然圓明寂照,何以而成不覺耶?答曰:由不稱真實而知真如法一故,忽然心起而有其念,即此一念名為生相無明,由此無明即失本明,故云不覺。即此一念本無自相,不離本覺之體,是則全真覺之體而成不覺故;如迷人依方故迷,故眾生依覺故迷,若離覺性則無不覺之相矣!問曰:何以知其不覺即真覺耶?答曰:然不覺者乃眾生妄想之心也!眾生雖是妄想一向不覺,若今指示即心是佛,即能知名義,以能知名識義,便是本有真覺之性,軌持生解,以此故為說眾生佛性即是真覺。以此不覺乃是真覺全體而成故,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,以此不覺即覺故;眾生但一念回光即同本有,能知無念便證法身。 上明根本不覺。 下明枝末不覺二。 初無明不覺生三細。 二境界為緣長六麤。 且初。
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正釋心生滅 » 依義各釋 » 不覺義 » 別示不覺虛妄相
復次,依不覺故生三種相,與彼不覺相應不離。云何為三?
復次,…離此標無明為因生三細也!末不離本,故云相應不離。
一者、無明業相。以依不覺故心動,說名為業;覺則不動,動則有苦,果不離因故。
云何為…故此標‘無明業相’也!以揀本覺不思議業,故云無明業相。以依最初一念不覺心動,即此動心名為業相,返顯覺即不動,謂覺真如則無動念,足知不覺故心動也!動即有苦者,以無邊生死苦果皆因此動念而生,故云果不離因故。若離動念則二死永亡,故云若觀無念則為向佛智。
三者、境界相。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;離見則無境界。
二者能…界此標釋‘轉’、‘現’二相也!以能見名‘轉相’者,謂真如智照本無能所,今既迷智體而轉為妄見,以妄有境界可見,故名為轉。此見蓋依動念而有,以一念動心失彼精了便成妄見,返顯不動則無見也!境界相者,即‘現相’也!以無相真心因一念妄動,則形所相而為妄見所見之境界,故云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。然此境界即虛空、四大之妄相。楞嚴三細云:因明立所,所既妄立,生汝妄能。則先‘現’後‘轉’,此則先‘轉’後‘現’。然彼約山河大地生起之相,重在境;此單約心法生起之相,重在心;其實三細同時本無先後也!此三細皆依無明而立,前云若無明滅,則相續心滅;蓋相續心依此三細而立也!以不相離,故滅則同滅。 上明無明不覺生三細。 下明境界為緣生六麤。
一者、智相。依於境界,心起分別,愛與不愛故。
以有境…故此標六麤,先明智相也!智,即分別心也!謂先所現境界不了唯心虛妄,創起慧數分別逆順、好丑、愛與不愛故。
二者、相續相。依於智故,生其苦樂,覺心起念,相應不斷故。
二者相…故此釋相續相也!謂依所分別逆順二境,可愛則生樂受、不愛則生苦受,數數起念,相續不斷,起惑潤業,引持生死,相續不斷,故名相續相。
三者、執取相。依於相續,緣念境界,住持苦樂,心起著故。
三者執…故此釋執取相也!謂先緣念境界於苦樂等不了虛妄,深生取著。故下文云: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,計我我所也!
四者、計名字相。依於妄執,分別假名言相故。
四者計…故此釋計名字相也!謂依先執取虛妄心境分別假名言相,云計名字相。上來四相若配我、法二執,前二法執,後二我執。又惑業苦三,上四皆惑,下二業、苦。
五者、起業相。依於名字,尋名取著,造種種業故。
五者起…故此釋起業相也!謂依前所分別假名言相尋名取著,發動身口造種種業,名起業相。
六者、業繫苦相。以依業受果,不自在故。
六者業…故此釋業繫苦相也!謂先所造善惡等業受苦樂等報,輪回三界長縛生死,不自在故,名業繫苦。
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,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。
當知無…故此結末歸本以顯無明為生死染法之因也!然一切染法皆依根本無明而生,根本無明乃最初動念也!以眾生從來未曾離念,故云一切染法皆是不覺之相。意顯若了無念則一切煩惱頓斷,故此結指最初一念為生死苦本,欲令行人見苦知因,要知離念為修行之要也! 上總釋無明為染法因。 下雙辯真妄同異。
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正釋心生滅 » 總辨同異
復次,覺與不覺有二種相。云何為二?一者、同相,二者、異相。
復次,…相此辯真妄同異相也!初云依如來藏有生滅心,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,非一非異,名阿黎耶識。今既明生滅心,要明生滅即不生滅,故此辯同異也!
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正釋心生滅 » 總辨同異 » 同相
同相者,譬如種種瓦器,皆同微塵性相,如是無漏、無明種種業幻,皆同真如性相。是故修多羅中,依於此真如義故,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,入於涅槃。菩提之法,非可修相、非可作相,畢竟無得,亦無色相可見;而有見色相者,唯是隨染業幻所作,非是智色不空之性,以智相無可見故。
同相者…相此喻顯生滅即不生滅也!依微塵而有瓦器,喻顯染淨生滅皆依真如也!無漏,本覺淨法。無明,染因。此二乃是真如隨緣相因,故同一真如之性也!種種業幻,謂本覺有不思議業,能作一切勝妙境界;無明業力能生三細六麤,作一切生死苦樂等事;此真妄二法皆是幻有,所謂生死涅槃皆如幻夢,故云皆同真如性相,故染淨二法皆真如相、用也!
是故修…故此引經證成同相義也!謂覺與不覺皆即真如,故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;故淨名云:一切眾生即涅槃相,不復更滅。謂本、始二覺皆即真如,故諸佛菩提非可修相,畢竟無得。前約不覺即如,故眾生舊來入涅槃;次約覺智即真,故諸佛菩提無新得也!問曰:眾生既本是佛,何故不見報、化之色相耶?答曰:但約真如性德而言,以真如法體本無色相可見故也!又問言:真如法性非色相者,何故諸佛證之而有報、化種種色相耶?答曰:彼諸佛色相但隨眾生染幻心中變現,亦非本覺不空性中而有也!以本覺智非可見相故。
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正釋心生滅 » 總辨同異 » 異相
異相者,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,如是無漏、無明隨染幻差別,性染幻差別故。
異相者…故此喻明即同而異也!言種種瓦器雖同微塵,但隨造作緣各各不同;如是本覺、無明真妄二法雖同一真如法性本無差別,但今隨染幻緣故種種差別。真妄皆言隨染差別者,以諸淨功德皆就染翻成,故單約染幻;所謂心性有動則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,心性無動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,此但就眾生心中轉變,故云隨染幻也!意謂差別者乃是染幻差別,非真如法性有差別也!此結歸本無差別義也!
明生滅因緣
明迷染因緣
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明生滅因緣 » 明迷染因緣 » 總明依心故轉
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明生滅因緣 » 明迷染因緣 » 別釋意
此義云何?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,不覺而起* 能見、能現、能取境界,起念相續,故說為意。
復次,…意此明一心生滅乃真妄互為因緣,以顯阿黎耶識生一切法也!而眾生長劫相續生死不斷者,獨‘意’之一法為過最重,以眾生依心、意、意識轉故也!依心者,經云如來藏若生若滅,今識藏即如來藏,故說依心。然此藏心本無生滅,而生滅相續者乃意,而起惑造業者意之識也!此句標定,下徵釋云此義云何,謂如何生滅相續者是意耶?答曰:以依阿黎耶識說有無明,不覺而起,此生滅之源也!依心等者,謂真如一心本無生滅,但以一念妄動熏彼心體,迷本圓明,故說無明;此無明依真而起,熏彼藏心為藏識,此真如為因、無明為緣,生起賴耶,當‘業相’也!是則心通真妄。然此無明業相尚未分能所,了無對待,故雖生不生;但以無明返熏賴耶,則本有智光變為能見之妄見,令無相真體變為所現之妄境,由此‘見’、‘相’既分,能所對待,故妄見能取境界,心境和合,復起念著相續不斷,故說此相續者乃意,非心也!此以無明為因、境界為緣,故又生起六麤之相,所以生死相續長劫而不斷者,‘意’之過也!論顯意為生滅之主,以七、八二識通名為意,故下釋有五種。
三者、名為現識,所謂能現一切境界,猶如明鏡現於色像;現識亦爾,隨其五塵對至即現,無有前後。以一切時任運而起,常在前故。
五者、名為相續識,以念相應不斷故,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,復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,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,未來之事不覺妄慮。
是故三界虛偽,唯心所作,離心則無六塵境界。此義云何?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,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,心不見心,無相可得。
此意復…耳此明生滅因緣最初以真如為因,以一念妄動之無明為緣,故轉彼真心而為藏識之業相也!既而妄念返熏業識,而轉成能見、能現,此無明不覺生三細也!見、相一立,心境對待,而妄念取為我有,分別淨穢執之不捨,種種分別念念相續,以取長劫生死者,此以無明為因、境界為緣,生起六麤之相,總之皆以念念相續而為根本,故此三細、二麤通名為意,故八識論通名思量。是知意乃生滅之本,故此論云眾生依心、意、意識轉;此特生滅相續者乃意轉,至若起惑造業者乃意識,謂是此意所發之識耳!故下意識別說,顯此意為根也!向云此論不立七識,今此‘智相’、‘相續’為意即是七識,故云一種是思量,七識偏名意。今三細、二麤通名意者,正瑜伽之作意,以念念生滅者乃作意耳!故以此意為生滅之源。
當知世間一切境界,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。是故一切法,如鏡中像,無體可得,唯心虛妄。以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故。
此義云…故從此義云何下,徵明諸法由心生滅,蓋歸重一念為生法之本也!良以真心本無生滅,只因最初一念無明妄動,遂轉廣大無相真心而為三界之妄法,是則諸法皆從心起,由妄念而生也!推一念元無自體,依真而立則妄本即真,故諸法唯心,而妄分別者皆自心也!所謂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。但眾生不了心本無相,故妄境不空,故知眾生妄法皆依妄心住持,於真心中了不可得。以一念之迷則萬法齊彰,故云心生則種種法生;若了一念無生則三界頓空,故云心滅則種種法滅。此論直指一心,但了一念無生則頓發佛地,所謂若能觀無念者,則為向佛智矣!悲夫!眾生從本已來,念念相續未曾離念,故生死不斷耳! 上明相續意。 下明意識。
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明生滅因緣 » 明迷染因緣 » 別釋意識
復次,言意識者,即此相續識,依諸凡夫取著轉深,計我、我所,種種妄執,隨事攀緣,分別六塵,名為意識,亦名分離識。又復說名分別事識,此識依見、愛煩惱增長義故。
復次,…故此明意識即前相續識,但依凡夫取著外境執為我我所,攀緣六塵為我受用,故名意之識;蓋以相續為根,故深執著我愛起惑造業者乃意識耳!此六麤之‘執取’、‘計名字’二麤相也!以此識外依五根分別取境,故名分離識;又通緣內外根境種種事相,故又名分別事識。此識依見愛等者,蓋五住地無明,顯前五意總依無明住地,此意識見愛等四住地煩惱將以起惑造業也! 上明一心生滅因緣乃順無明流生起生死染法。 下明依一心生滅因緣即染還淨以明頓漸不同。
明悟淨因緣
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明悟淨因緣 » 總明悟有淺深
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,非凡夫能知,亦非二乘智慧所覺。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,若證法身得少分知,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知盡,唯佛窮了。
依無明…了此略明還淨以顯緣起甚深也!謂此根本無明業識甚深最極微細,今欲返妄歸真,直須破此無明根本業識,方證一心之源乃為究竟。良由此識甚深,施功不易,以非凡夫所知境界,亦非二乘智慧所覺,以二乘不知有此識故。即菩薩修行從初正信發心觀察,歷過三賢但以比觀,故少分知;乃至登地法身大士但覺住相,以極十地究竟亦不能盡知,皆屬分知;唯佛能了,故知此識甚深,豈易破哉?此言頓悟之難也!悲夫!今之參禪之士此識行相尚且不知,即以悟道自負,豈非增上慢者哉?下釋難知所以,
何以故?是心從本已來,自性清淨而有無明,為無明所染,有其染心。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,是故此義唯佛能知。所謂心性常無念故,名為不變,以不達一法界故,心不相應,忽然念起,名為無明。
何以故…明此徵明甚深難知之所以也!問:何故以識唯佛能知耶?答曰:以清淨心中本來無染,因無明故有其染心,此不染而染,難可了知也!雖有染心而心體清淨常恒不變,此染而不變,故難可了知也!以此甚深微細,故非三賢十聖可及,唯佛能了耳!問曰:既云有染,何以說常恒不變耶?答曰:以眾生妄想念念攀緣,而此心體恒常本自無念,即念處無念,故說不變,此所以難可了知也!問曰:既云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,因何而有無明耶?答曰:以不達一法界故,心體自不相應忽然起念,名為無明。即此忽然起處最極微細不可思議,所謂不思議熏,故難可了;以從中起故,唯佛能知,所以非菩薩所知也! 上略明還淨因緣。 下詳示約位斷惑廣明還淨因緣。
正釋悟淨次第
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明悟淨因緣 » 總明悟有淺深 » 離染心次第
二者、不斷相應染,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,漸漸能捨,得淨心地究竟離故。
三者、分別智相應染,依具戒地漸離,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。
六者、根本業不相應染,依菩薩盡地,得入如來地能離故。
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明悟淨因緣 » 總明悟有淺深 » 離不覺次第
不了一法界義者,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,入淨心地隨分得離,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故。
染心者有六種,云何為六?一者執相應染(此六麤執取、計名字二相)依二乘解脫及信相應地遠離故,此當第六意識見、思二惑,故二乘及十信能離。二者不斷相應染(此相續相)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(從十信至十向)漸漸能捨,得淨心地究竟離故(從三賢至初地)。三者分別智相應染(此智相)依具戒地(二地)漸離,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(從二地至七地能離)。四者現色不相應染(三細現相),依色自在地(八地)能離故。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(見相),依心自在地(九地)能離故。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(無明業相),依菩薩盡地,得入如來地能離故。不了一法界義者,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,入淨心地隨分得離,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故此詳約位以辯離惑漸次淺深,廣明還淨因緣也!由前略示還淨頓破最初根本無明,非三賢十聖所能,唯佛能了,故此詳示依位漸離之次第也!言信相應地者,乃從信入住,入生空觀,單破見思即見愛煩惱,此地雖發心志斷無明,其力未充,麤垢先落,止能斷見思耳!執相應染,乃六麤執取、計名字相,為見愛煩惱,屬第六識,正二乘所斷。不斷相應染,乃相續相,天台以此名界內外塵沙惑,三賢斷此乃登初地,故從初住至初地能離,以捨分別二障故。分別智相應染,乃六麤之細分,即智相,屬俱生我執,然地上雖志破無明,以從初至七有相觀多,但能破俱生我執耳!現色不相應染,乃現識,此在八地,已證平等真如,得色自在,故能離之。能見不相應染,乃轉識,為見相,九地得心自在,故能離之。根本業不相應染,乃業識,即業相,此依十地滿心至等覺金剛道後,斷此即入如來果海。此上離染還淨之漸次也!上云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,是則六染皆依無明為根,六染乃無明差別之相耳!今染心既滅則無明亦隨滅。今云不達一法界義等者,正指忽然起念之無明,亦從信相應地觀察云云,乃至如來地究竟離也!實教斷無明約四十二分,初發信心志斷無明義見於此。然生滅因緣義該染淨生滅,此還淨因緣也!
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明悟淨因緣 » 總明悟有淺深 » 轉釋相應不相應義
言相應義者,謂心念法異,依染淨差別,而知相緣相同故。
不相應義者,謂即心不覺常無別異,不同知相緣相故。
言相應…故釋上六染相應不相應所緣同異也!前三染言相應者,謂心王、心所各別,故云心念法異。緣所緣之境染淨不同,若心王緣染淨而心所亦隨同之,故云知相緣相同故,名相應也!不相應者,乃即心不覺,未分王、所,不與外境相應,故常無別異,故云不相應也!此中約無明熏真心成業識,生起三細,為即心不覺,未分王、所,故云不相應耳!
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明悟淨因緣 » 總明悟有淺深 » 結示二障
又染心義者,名為煩惱礙,能障真如根本智故。無明義者,名為智礙,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。
又染心…故此明染心依無明而有,其體雖同而為礙不同也!以染心喧動為煩惱礙,故障根本智;染相差別,故障真如平等;無明昏迷,故障世間自然業智;此如量智也!此出體。下徵其相。
此義云何?以依染心能見、能現、妄取境界,違平等性故。以一切法常靜,無有起相,無明不覺,妄與法違,故不能得隨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智故。
此義云何問意云:無明細,應障理智;染心麤,應障量智,何以不然?下釋所以。
以依染…故此釋煩惱障理之所以也!能見能現,三不相應染也!妄取境界,三相應染也!謂真如平等本智無能所相,今染心妄取境界,能所對待,覿體相違,故障理智也!
以一切…故此釋無明礙障量智也!以世間諸法常寂滅相,無有起動,此唯量智能知;今無明昏迷,妄有生滅,不了諸法寂靜,妄與法乖,故正障量智,使之不能隨順世間種種知也! 上釋生滅因緣。 下釋生滅相。
辨生滅之相
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辨生滅之相 » 正分別
復次,分別生滅相者,有二種。云何為二?一者、麁,與心相應故;二者、細,與心不相應故。
又麁中之麁,凡夫境界;麁中之細及細中之麁,菩薩境界;細中之細,是佛境界。
此二種生滅,依於無明熏習而有,所謂依因、依緣。依因者,不覺義故;依緣者,妄作境界義故。若因滅則緣滅,因滅故不相應心滅,緣滅故相應心滅。
復次,…滅此釋立義分中是心生滅相也!謂心本無相,因生滅、麤細、無明惑染以顯其相。言相應者,乃分別執計三麤,則有外境與心相應。又王所相應不相應者,心境未分故,無可相應。此辯麤細之相也!下約人以明,謂‘執’、‘計’二染乃麤中之麤,是三賢所覺;‘分別’、‘相續’乃麤中之細,及‘轉’、‘現’二染乃細中之麤,是地上菩薩所覺;若‘無明業相’乃細中之細,唯佛能了;此離染之大段也!言二種生滅依無明而有者,顯此染心依因緣而生,亦依因緣而滅也!初因無明不覺生三細、境界為緣長六麤,今因滅則緣亦滅矣!故因滅則三細滅,緣滅則六麤滅,此相依自然之勢也!
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生滅 » 辨生滅之相 » 問答釋疑
問曰:「若心滅者,云何相續?若相續者,云何說究竟滅?」
答曰:「所言滅者,唯心相滅,非心體滅。如風依水而有動相。若水滅者,則風相斷絕,無所依止。以水不滅,風相相續,唯風滅故,動相隨滅,非是水滅。
問曰:…滅此問答以明妄相滅而心體不滅也!蓋問者以妄心為體,故疑相滅而心亦滅耳!言若心滅者云何相續,此疑相應心若滅,則不相應染云何相續?若不相應心體不滅,則無明細染亦相續不滅,云何說究竟滅耶?意謂無明依心而有,故疑心不滅而無明相續亦不滅也!答意但滅妄染心相,不滅心體,若心體俱滅則墮斷滅,誰證佛果耶? 下以喻明相滅性不滅。
無明亦爾,依心體而動,若心體滅,則眾生斷絕,無所依止。以體不滅,心得相續,唯癡滅故,心相隨滅,非心智滅。」
如風依…滅此喻明妄滅而心不滅也!水喻真心,風喻無明,動相喻波浪生滅相。法喻中水滅則風相斷絕無所依止者,顯波有麤細,因風有大小,謂大風滅則巨浪滅,不無小風微波;正喻麤染雖滅而細染尚續,如止巨浪而微波尚存,其義自含兩重耳!法合中若心體滅者則眾生斷絕無所依止,前云眾生依心意意識轉,故言心體若滅則眾生斷絕無所依止也!義顯二種生住滅中,相生住滅雖滅,而流注生住尚在故,十地菩薩依止異熟而入佛果故、以此流注為依止故,宗門名真常流注者此耳!
明染淨熏習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熏習 » 總標熏習義
復次,有四種法熏習義故,染法、淨法起不斷絕。云何為四?
熏習義者,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,若人以香而熏習故,則有香氣。此亦如是!真如淨法實無於染,但以無明而熏習故,則有染相。無明染法實無淨業,但以真如而熏習故,則有淨用。
熏習義…用上顯染淨生滅生一切法,此明染淨相熏,以顯一切淨法起不斷絕也!前云阿黎耶識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,上文但顯染淨生滅之相,乃一往所示,未明聖凡因果相續不斷之義,故此特云真妄互相熏習,以致因果相續長劫不斷也!先列真、妄、心、境四名,次喻明熏義,法合真妄互為因緣。經云如來藏為惡習所熏故,真如為因,被無明緣所熏故,變成阿賴耶識中見、相心境;又黎耶為因,境界為緣,返熏心體成六塵染相,由此故有生死流轉不斷。若以真如熏無明滅諸染因,則有淨用,成四十二位進修,以取菩提涅槃常住之果,此不思議熏變之力大矣哉!故此特示之!下先明染熏,以在生滅門中,故先明無明熏真如。
熏習染法
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熏習 » 熏習染法 » 正明熏義
云何熏習起染法不斷?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,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;以熏習故則有妄心,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。不了真如法故,不覺念起現妄境界。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,即熏習妄心,令其念著造種種業,受於一切身心等苦。
云何熏…斷此徵明!熏習約有二義,一習熏、二資熏。謂根本無明熏真如,為‘習熏’;業識返熏無明增其不了,為‘資熏’。又現行心境及諸惑相資,亦名資熏。
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(此言無明依真而起),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(是以真如為因、無明為緣,故即返熏真如)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,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,此無明熏真如變為阿賴耶識,有於無明。故今顯無明有力,熏真如成業識,故此無明即依業識,故此業識即熏習無明增其不了。故云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(真如本自無念,以無明又熏習真如增其不了,故不覺起念,此當轉相)現妄境界(此當現相),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(初以熏真如成業識,即以業識返熏無明令其增長,是則無明業識和合為一,故此為因起轉、現二相,故有境界,即此境界返熏業識,生起六麤,故云境界為緣長六麤也)。令其念著(此智等四麤)造種種業,受於一切身心等苦(此後二麤也)此通顯無明為緣熏習真如,變起三細、六麤生死染法不斷也!言無明者,即不了真如法一故,忽然念起,故名無明。經云:此無明者非實有體,依真而起。即此一念熏習之力障蔽本明故,失彼真明,故變真如而為業識,故云妄心。此起處難知最極微細,故唯佛能了,大槩以一念而為生因也!真如被熏既變為‘業識’,則此無明一念即為依止,而業識返熏無明增其不了,故成‘轉’、‘現’,而三細炳然,心境因斯而立矣!故云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也!即以境界資熏心海,起前七波浪而成六麤以至造業受苦,故生死不斷實由於此耳!六麤,初二為念,次二為著。上總明由無明熏真如變起三、細六麤,下別明由一境界資熏妄心成六麤相,故生死不斷。
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熏習 » 熏習染法 » 釋義差別
此妄境界熏習義則有二種。云何為二?一者、增長念熏習,二者、增長取熏習。
此妄境…習上明無明熏業識,故現境界;此即以境界資熏業識,令其增長六麤中前四相也!一增長念者,即業識無明,今以境界資熏之力增長意識中‘智相’、‘相續’,法執分別念也!二增長取者,即增長事識中‘執取’、‘計名字’相,人我見愛煩惱也!
妄心熏習義則有二種。云何為二?一者業識根本熏習,能受阿羅漢、辟支佛、一切菩薩生滅苦故。二者、增長分別事識熏習,能受凡夫業繫苦故。
妄心熏習義有二種,云何為二?一者業識根本熏習,能受阿羅漢、辟支佛、一切菩薩生死苦故(此變易生死之苦);二者增長分別事識熏習,能受凡夫業繫苦故(此分段生死之苦)此明妄心資熏無明,致二種生死之苦也!一者業識資熏根本無明,不能離念,所執法相不忘,故令三乘人受變易生死之苦。二者由增長分別事識資熏見愛無明,不了境界不實則分別執取,起惑造業,故令凡夫受分段麤生死苦。
無明熏習義有二種。云何為二?一者、根本熏習,以能成就業識義故。二者、所起見愛熏習,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。
無明熏…故前無明熏真如,故有妄心等,乃約無明依真而起,以成三細、六麤總相而言;此無明熏習真如成業識,蓋約所成差別也!以此業識該五意故,謂根本無明熏真如成五意;所起見愛乃枝末無明熏妄心,成分別事識。以前云境界熏妄心成六麤中念著,此說無明熏真如故不同耳! 前染熏。 下淨熏。
熏習淨法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熏習 » 正明淨法熏義
云何熏習起淨法不斷?所謂以有真如法故,能熏習無明。以熏習因緣力故,則令妄心厭生死苦、樂求涅槃。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,即熏習真如。
云何熏…如此明真如內熏無明,發心修行令成淨業,此‘本熏’也!即此淨因反熏真如增其勢力,此‘新熏’也!
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,種種方便,起隨順行,不取不念。乃至久遠熏習力故,無明則滅。
以因緣俱滅故,心相皆盡,名得涅槃,成自然業。
自信己性(當十解),知心妄動,無前境界(當十解),修遠離法(當行向),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(當初地),種種方便(二地至九地)起隨順行,不取不念乃至久遠(當十地)熏習力故(上明返流因行次第)無明則滅(下明果斷次第)。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(滅前三染),以無起故境界隨滅(滅後三染),以因緣具滅故。心相皆盡,名得涅槃,成自然業此明淨熏因果斷滅次第也!因行中知心妄動,解也!修遠離,行也!依解成行,修唯識尋伺等比觀如實知則登地。見如實理種種者,十地位中廣修萬行。不取者,所取無相。不念者,能念不生。久遠者,謂經三祇熏修也!果中根本無明即業、轉二識,故云心無有起。以無此二染為能熏故,境界隨滅。因即無明,緣即妄界,心相即六染;以無明滅則前三不相應染盡,境界滅則後三相應染盡,一切心相不出六染,故云皆盡。翻前妄心妄境,故得涅槃,以六染皆煩惱礙故。翻前無明成自然業,以無明為智礙故。 上通明還淨因果。 下別明觀行之人。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熏習 » 妄熏義別
一者、分別事識熏習,依諸凡夫二乘人等,厭生死苦,隨力所能,以漸趣向無上道故。
二者、意熏習,謂諸菩薩發心勇猛,速趣涅槃故。
妄心熏…故此別釋真如所熏妄心麤細還淨,約人以彰頓漸也!問曰:妄心熏習應成染法,何以云成返流淨行?且論標妄心熏習而釋云真熏者,何耶?答曰:此意最微,古今解者但約觀行,至於妄心熏習之意竟未發明,故未見作者之妙耳!以此章明標真如熏習,而此云妄心者,以前云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,則令妄心厭生死苦、樂求涅槃,但明內以真如為因,乃‘本熏’也!次云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,乃‘新熏’也!即是觀行。以前云真如所熏妄心通該五意自有淺深,上但通說始終因果,然尚未及分別頓漸;今以受熏之妄心返熏真如,則此能熏妄心自有麤細二義以明頓漸差別。若因受熏之事識發心者,故成二乘之機;若因受熏五意發心者,則成三賢十聖之機。然標妄心乃已受真如所熏之妄心,今起觀行返熏真如,殆非無明所熏之妄心也!微哉! 上明妄心熏真如麤細不同。 下明真如熏無明體用不同。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熏習 » 真熏義別
真如熏習義有二種。云何為二?一者、自體相熏習,二者、用熏習。
體熏
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熏習 » 真熏義別 » 體熏 » 正釋體熏
自體相熏習者,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,備*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。依此二義恒常熏習,
以有力故,能令眾生厭生死苦、樂求涅槃,自信己身有真如法,發心修行。
真如熏…行此明真如內外熏習有體、用二義也!言體者,即眾生無始以來所具無漏法性,乃本有之正因佛性,此本體也!而言相者,此即體之相乃所具無漏功德之相,即所謂恒沙稱性功德也!言備有等者,謂此體、相備有不思議之業用,在外能與一切無情作境界之性,名為法性,故法法皆真,乃外境也!內為即體之智作所觀之境,即地上作有相無相觀,乃內境也!以具有體、相不思議作用恒常熏習之力,故能令眾生發心厭生死、樂涅槃,知真本有不假外求故發心修行耳!意謂若不仗此本有真如之力,則眾生永無發心之時也!
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熏習 » 真熏義別 » 體熏 » 體熏疑問
問曰:「若如是義者,一切眾生悉有真如,等皆熏習,云何有信、無信,無量前後差別?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,勤修方便等入涅槃。」
問曰:…槃此設問眾生等具真如,發心修證不等也!然問意含有兩種差別之不等,一疑謂眾生既同稟真如一性平等,如何有利鈍、邪正、信不信等無量差別之不等耶?二疑謂眾生同仗真如內熏發心,則當一時同信、同修、同證涅槃,如何有先後遲速無量差別之不等耶?以差別居中,義該上下,譯之巧耳!
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熏習 » 真熏義別 » 體熏 » 約無明煩惱厚薄釋
答曰:「真如本一,而有無量無邊無明,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。過恒沙等上煩惱,依無明起差別。我見、愛染煩惱,依無明起差別。
如是一切煩惱,依於無明所起,前後無量差別,唯如來能知故。
答曰:…故此答意亦有兩種差別不等,一謂眾生固是同稟真如一性,但以根本無明內熏厚薄不等,故機有利鈍、邪正、信不信等之差別也!二謂雖是一等無明內熏,其所熏成之煩惱麤細不等,故修證有遲速之差別耳!恒沙上煩惱,所知障也!細而難斷,故取證遲。我見愛染,煩惱障也!麤而易斷,故取證速。是則信與不信利鈍遲速差別乃無明惑染之過,非真如之有差別也! 上約無明熏習不一。 下約外緣不一。
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熏習 » 真熏義別 » 體熏 » 約因緣互相成辦釋
又諸佛法有因有緣,因緣具足乃得成辦。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,若無人知,不假方便能自燒木,無有是處。
又諸佛…處此約緣具闕,明不一也!佛性有三,謂正因、緣因、了因。然真如乃本具,正因佛性也!善知識助發,緣因也!因緣具足方得開悟,了因也!如鑽木取火因緣,木中火喻正因,人力鑽取喻緣因,火出燒木喻斷證了因。
眾生亦爾,雖有正因熏習之力,若不值遇諸佛菩薩、善知識等以之為緣,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,則無是處。
若雖有外緣之力,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,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、樂求涅槃。
眾生亦…槃眾生本具佛性為正因,佛菩薩善知識所說真如、所流教法為外緣,得此內外交熏,故斷惑證真則易;若一有所缺,則不能厭生死苦、樂求涅槃。
若因緣具足者,所謂自有熏習之力,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,能起厭苦之心,信有涅槃,修習善根。以修善根成熟故,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,乃能進趣向涅槃道。」
若因緣…道此明因緣具足故,成就道果之易也!謂修行者內仗真如勝因熏習之力,外有諸佛菩薩勝緣助發之力,故令速趣涅槃耳!示教利喜者,謂得開示教誨利益歡喜,此助緣之勝也! 上明自性之用。 下明真如之用。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熏習 » 真熏義別 » 用熏
用熏習者,即是眾生外緣之力。如是外緣有無量義,略說二種。云何為二?一者、差別緣,二者、平等緣。
用熏習…緣此二種緣乃諸佛菩薩已證法身,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用,隨眾生心感而應現,以悲願力作種種身形事業成就物機,以為發心求道眾生作外助緣,此法身之用,故為真如用也!以眾生所具本覺心體即是諸佛平等法身,體同而用亦同故;眾生有發心之用,故感諸佛成就之用也!言差別平等者,在能感之機發心不等,故應有差別平等之不一;謂從事識發心者,則現隨類種種化身,為差別緣;若從業識發心者,則現報身而為平等緣;隨其所感而應現也!
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熏習 » 真熏義別 » 用熏 » 差別緣
差別緣者,此人依於諸佛菩薩等,從初發意始求道時,乃至得佛,於中若見若念。
或起四攝,
差別緣…,此略示差別緣相也!差別雖多,不出慈愛以攝之、居卑以事之、同類以益之、冤家以折之、四攝以攝之,五者而已!故若見其身、若念其德,以此五類而已!
以起大悲熏習之力,能令眾生增長善根,若見若聞得利益故。
乃至一…故此顯諸佛菩薩成就眾生作外緣者,無非出於無作大悲熏習之力,殆非有心而作也!此言化用之差別。
此緣有二種。云何為二?一者、近緣,速得度故。二者、遠緣,久遠得度故。
是近遠二緣,分別復有二種。云何為二?一者、增長行緣,二者、受道緣。
此緣有…緣此明能化久近差別也!此二種緣通始終因果故云久近。如佛於大通智勝佛時為弟子,下一乘緣種,今乃成熟,各得授記,此久緣也!如佛住世,靈山所化之機見佛新發心者,為近緣,又為將來得度因緣,此通約時說。又經云:佛言我今出世開示一切眾生,令未信者信、已信者增長。此‘增長緣’!又云各得生長,此‘受道緣’也!若約位遠近,若二乘三賢增長者近,若十地佛果成就者遠。總約機說,可以意會。
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熏習 » 真熏義別 » 用熏 » 平等緣
平等緣者,一切諸佛菩薩,皆願度脫一切眾生,自然熏習,恒常不捨。以同體智力故,隨應見聞而現作業。
所謂眾生依於三昧,乃得平等見諸佛故。
平等緣…故此明平等緣也!謂諸佛菩薩皆本願度脫一切眾生,故以同體悲智恒熏不捨,以眾生乃諸佛心內之眾生,故念念熏習未曾一念暫捨,故眾生但有能入三昧者,隨其夙習見聞,即於三昧中現身說法令其成就;如普賢之現身、觀音之隨應,皆平等緣也!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熏習 » 真熏義別 » 結判
一者、未相應,謂凡夫、二乘、初發意菩薩等,以意、意識熏習,依信力故而能修行;未得無分別心、與體相應故,未得自在業修行、與用相應故。
此體用…故此合明能熏真如體用平等,而所熏之機有差別也!以凡夫、二乘、初發心菩薩但依意識熏習,發心者淺,唯依信力修行,未能深入真如三昧,未得無分別心與體相應、未得自在智業與用相應,此差別在機。
二者、已相應,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,與諸佛智用相應,唯依法力自然修行,熏習真如滅無明故。
二者已…故此合明體用平等也!謂地上菩薩已證真如,得無分別心,故得與真如體用相應者,以唯依法力任運進修,是故得與真如體用相應也!以真智照理,故云法力。任運無功,故云自然。以此智行熏習真如,故得滅無明惑,而與諸佛體用相應也!以初地至七地與體相應,八地已後與用相應,以二乘三賢依六識比觀,故未得相應也!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心生滅因緣相 » 明染淨熏習 » 結判斷與不斷
復次,染法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,乃至得佛後則有斷。淨法熏習則無有斷,盡於未來。此義云何?以真如法常熏習故,妄心則滅、法身顯現,起用熏習,故無有斷。
復次,…斷此總結染淨熏習斷不斷義也!謂染法無始有終,真如淨法則無始終;以無明染因依真而起,此則真如乃無始之無始也!及以真如熏習,無明斷盡成佛,此則無明滅盡時,法身顯現,而有不思議大用無窮無盡,故染法有盡而淨法無盡也!
顯示大乘體相用
顯示體相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顯示大乘體相用 » 顯示體相 » 正顯示
復次,真如自體相者,一切凡夫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諸佛,無有增減,非前際生、非後際滅,畢竟常恒。
從本已來,性自滿足一切功德。
復次,…德此言十法界通以真如為自體相,即所謂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也!由聖凡均稟,不屬迷悟,故無增減。以本自真常,無生無滅,廣博包含,染淨融通,故云滿足一切功德。
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,遍照法界義故,真實識知義故,自性清淨心義故,常樂我淨義故,清涼不變自在義故。
所謂有…故此下言性具功德也!常光朗照,無明惑染暗不能昏,故云自體有大智慧光明,即是毗盧遮那法身真體。
徧照法…故實智照理,理無不徹;權智鑑物,物無不窮。
常樂我…故窮三際而無改曰常,在眾苦而不干曰樂,處生死而莫拘曰我,歷九相而不染曰淨。
清涼不…故永離熱惱,故曰清涼;四相莫遷,故曰不變;業不能繫,故曰自在。
具足如是過於恒沙不離、不斷、不異、不思議佛法,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,名為如來藏,亦名如來法身。
具足如…身恒沙德相不異真體,故云不離。無始相續,故云不斷。等同一味,故云不異。以性相融通,一多無礙,理事交徹,染淨無二,故云不思議。法身本具,唯佛證窮,故云佛法。以無法不包,無所少欠,故云滿足。以能含攝無量性德,故云如來藏,亦名如來法身。初云總相大法門體,故結歸如來藏心也!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顯示大乘體相用 » 顯示體相 » 釋疑
問曰:「上說真如,其體平等離一切相,云何復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?」
答曰:「雖實有此諸功德義,而無差別之相,等同一味,唯一真如。此義云何?以無分別,離分別相。是故無二。
答曰:…二此答以即體之相,相不異體,故無分別,如大海水同一味故,以唯一真故;以差別者乃分別心也!真如永離能所分別,故無二耳!
復以何義得說差別?以依業識,生滅相示。此云何示?以一切法本來唯心,實無於念。而有妄心,不覺起念,見諸境界,故說無明。
復以何…示既其真如體相不二,以何義故說有如是差別耶?以依生滅業識具有恒沙染法,故知轉染反淨即有恒沙淨德差別之相也!
若心起見,則有不見之相。心性離見,即是遍照法界義故。
若心有動,非真識知,無有自性,非常、非樂、非我、非淨,熱惱、衰變則不自在,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。
對此義故,心性無動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。若心有起,更見前法可念者,則有所少。
此云何…現此云何下,廣顯示義也!謂真如本自不動,無差別相,何從而知?但對心動即有如是恒沙妄染之相,反此不動則知具有恒沙諸淨功德也!
如是淨法無量功德,即是一心,更無所念,是故滿足,名為法身、如來之藏。」
若心有…藏此明淨法滿足義也!若心有起則無明染法未盡,淨心未圓,則於心外尚有可念者,即是所少;今以一心圓滿,諸妄盡淨,則無量淨德即是一心,外無可念,性自具足,是名法身如來之藏,含攝無量淨德。以迷為識藏,則含攝無量染法;今返妄還源,故成無量淨德耳!
顯示用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顯示大乘體相用 » 顯示用 » 正明用即真如
復次,真如用者,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,修諸波羅蜜,攝化眾生。立大誓願,盡欲度脫等眾生界。亦不限劫數,盡於未來,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,而亦不取眾生相。此以何義?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,真如平等無別異故。
復次,…故此對果舉因,以明用大之本也!謂諸佛因中以見一切眾生與己同一真如法身,愍其沈迷,故起同體大悲願度一切,誓盡眾生界,不限劫數,因此修行六度以為正行,教化眾生無有疲厭。此廣大心,長時心也!所以不退者,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,而亦不見有眾生相故也!眾生如己身,悲深。不取相,智深。此二不顛倒心也!何以不取眾生相耶?以如實知眾生與己真如平等,此第一心也!故論云:廣大第一長,其心不顛倒。此諸佛因心也!
以有如是大方便智,除滅無明、見本法身,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。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,又亦無有用相可得。
以有如…得此明因智滅惑,顯現法身,自然而有不思議用也!謂此大用法身本具,但向被無明障蔽不顯,今因智破惑故乃得顯,而與真如等徧一切處;以真如離相故,用亦無相可得。
廣明隨機見別
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顯示大乘體相用 » 顯示用 » 廣明隨機見別 » 約所依識以判二身
何以故?謂諸佛如來,唯是法身、智相之身,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,離於施作。但隨眾生見聞得益,故說為用。
何以故…用此問何故用無用相,既無用相何能利益眾生耶?答:以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,離於施作,故無用相,但隨眾生機感,隨其見聞得益,故說為用;此所謂清淨法身猶若虛空,應物現形如水中月,眾生心水淨,菩提影現中,故云用無用相。返顯若無機感則唯是妙理本智,更無世諦生滅等相。
一者、依分別事識,凡夫、二乘心所見者,名為應身。以不知轉識現故,見從外來,取色分齊,不能盡知故。
此用有…故此下就因明果,以顯用相不同也!凡夫、二乘不知唯識,向計外塵乃六識分別,故見佛身亦從外來,以不知七識所現細相,故但見應身麤相,即三十二相應身佛也!所謂變相觀空所見三類分身之佛也!所以不能見細相者,以不知轉識現故。下報身即轉識所現也!所言依識見佛者,以佛真法身即眾生本覺真如佛性,今以內熏之因力故,眾生發心厭苦求佛,以六識受熏,識麤熏淺,故佛相亦麤耳!故此見佛約本熏說,非無因而現也!言細相依轉識現者,意顯無明雖迷真如而成業識,但一念不覺尚未離真,以未和合故未分能所,及至轉相則生滅與不生滅和合,即變法身真智而為妄見,變真理而為妄相,為眾生之始妄見境界;今返妄歸真從麤至細,斷至轉識則本智現前,法身顯露,以智照理則如來藏中自性功德一時顯現,所見佛身微細妙相乃知唯心所現,故不從外來,此葢從本熏業識所現,故云轉識現耳!
二者、依於業識,謂諸菩薩從初發意,乃至菩薩究竟地,心所見者,名為報身。
二者依…身此明依轉識現報身也!此菩薩從十解初心,以本熏業識作唯識觀,歷三賢十地究竟三昧心中所見佛身乃報身細相,實唯心現,不從外來;而言用者乃本覺真如自體之用,非外佛現身之用也!有作佛隨機現者,非此義也!以此中意正約熏變之用故。通核上下文意仍以佛隨機現為是。。
身有無量色,色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所住依果亦有無量。種種莊嚴,隨所示現,即無有邊、不可窮盡、離分齊相,隨其所應,常能住持,不毀不失。
身有無…,此舉依、正二報,總顯所見細相也!此即華嚴盧舍那佛,身土自他無障無礙,等周法界,故離分際,一真報境;所謂大火所燒,此土安穩,故云不毀不失。
如是功德,皆因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,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,具足無量樂相故,說為報身。
如是功…報此結果由因,釋報身得名也!如是依、正二報皆由十度行熏及本覺不思議內熏之功,以結顯因熏習義也!
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顯示大乘體相用 » 顯示用 » 廣明隨機見別 » 約機所見以判粗細
又為凡夫所見者,是其麁色。隨於六道各見不同,種種異類,非受樂相故,說為應身。
又為凡…應此別釋應身非一,蓋隨類所見不同也!以六道見佛各隨業感其相不同,以見同類,故云非受樂相。
復次,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,以深信真如法故,少分而見。知彼色相莊嚴等事,無來無去、離於分齊,唯依心現、不離真如。
然此菩薩猶自分別,以未入法身位故。若得淨心,所見微妙,其用轉勝,乃至菩薩地盡,見之究竟。
復次,…故此別釋三賢所見不同地上也!前云依業識從初發意至究竟地,乃總說所見皆報身相;然其中亦有淺深,不無分滿,故此重明也!此明三賢發心志斷無明,深信真如,但依六識分別比觀,但相似覺,故云少分見。以分別未忘,未證真如,不同地上,故云未入法身。
若得淨…竟此明地上所見報身亦漸漸圓滿,至金剛後心真窮惑盡,故云見之究竟。
若離業識則無見相,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。
若離業…故上言依業識見者乃是報身,猶有所見,以未見法身故;今明若離業識則見法身,以法身真體唯一真心,絕諸對待,了無色相能所,故云無有彼此迭相見故。蓋言可見者雖是細妙,但屬修顯,從迷中返悟,故未離能所色相;此法身真體乃一心真源,不屬迷悟,不借緣生,自此天真為正因佛性,故結指為究竟極則。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心生滅門 » 顯示大乘體相用 » 顯示用 » 結示真如妙用
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,以色性即智故,色體無形,說名智身;
所現之色無有分齊,隨心能示十方世界。無量菩薩,無量報身,無量莊嚴,各各差別,皆無分齊,而不相妨。
此非心識分別能知,以真如自在用義故。」
答曰:…故答意以明法、報冥一,色心不二,總顯一真無障礙法界,以歸究竟一心真源也!法身者,一心之異稱也!以心為萬化之源,故云法身。是色之體,故能現色;譬如虛空非色而能出生色相,故云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也!以事攬理成,全空成色,故云色性即智性故。以色體本空故,說為智身,所謂色即是空也!以全理成事,故事即理,譬如虛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,所謂空即是色也!由理事不二,故色隨空徧無有分齊;由無二無分,故身土自他無障無礙;故十方世界無量菩薩之報身、依報莊嚴之國土各各差別,皆無分齊而不相妨;所以華藏海中帝網諸剎重重交羅,由理事無礙,故得事事無礙,此非心識所知,皆是真如大自在用也!良由體周而用徧,皆一心真如之用故。論宗一心為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,故解釋正義而結歸於此,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,無不還歸此法界,故於生滅門中究竟顯一心之極則耳! 前顯示正義中大科分二。 初顯動靜不一。從一心真如者起。至此二門分別已竟。
真生不二(不離)
正示觀門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真生不二(不離) » 正示觀門 » 標意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真生不二(不離) » 正示觀門 » 明觀
所謂推求五陰,色之與心,六塵境界,畢竟無念。以心無形相,十方求之終不可得。
三解釋分 » 顯示實義 » 真生不二(不離) » 喻顯不二
如人迷故謂東為西,方實不轉。眾生亦爾,無明迷故謂心為念,心實不動。
若能觀察知心無念,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。
所謂推…故此示正觀為頓悟一心之妙也!謂一真法界本無色心,何有五陰之眾生耶?良由最初一念不覺是謂無明,以無明力即變一心而為業識,依業識見、相二分以為色心和合,故有五陰之眾生,是則眾生五陰皆因一念而有也!故今不必計眾生之真偽,但觀一念起處本自無念,無念即無生,無生則眾生本無,又何有色心諸法耶?所以教令直觀無念,即當下頓入真如門矣!此觀無念一著乃佛祖指示修行之的訣,故達磨西來教二祖將心來與汝安,二祖云覓心了不可得,六祖云本來無物,以下諸祖無不指示離念境界;故今參禪不了無念之旨,更起種種玄妙思量,豈祖師西來意耶?不唯此論,即一大藏千七百則總歸無念一語,無剩法矣!學者識之!
對治邪執
三解釋分 » 對治邪執 » 總標二見
對治邪執者,一切邪執皆依我見,若離於我則無邪執。是我見有二種。云何為二?一者、人我見,二者、法我見。
對治邪…見人我見者,計五蘊實有主宰,是佛法內初學大乘人迷教妄執隨言執義者,非是外道等所起也!法我見者,計五蘊等一切法各有體性,即二乘所起也!
人我見
三解釋分 » 對治邪執 » 人我見 » 正除我見
人我見者,依諸凡夫說有五種。云何為五?
人我見…五此先明人我見有二種,一者凡夫執五蘊以為實我,依之妄起邪執。二者如來藏中有本覺義執為能證,故云存我覺我,此是菩薩所執。今云人我見,乃是凡夫初學佛法,聞前二門分別,不解離言,隨語起執者,故皆以所聞佛法而言也!
三解釋分 » 對治邪執 » 人我見 » 正除我見 » 虛空实
一者、聞修多羅說:如來法身,畢竟寂寞,猶如虛空。以不知為破著故,即謂虛空是如來性。
云何對治?明虛空相是其妄法,體無、不實。以對色故有,是可見相令心生滅。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,實無外色。若無色者,則無虛空之相。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,若心離於妄動則一切境界滅,唯一真心無所不遍。此謂如來廣大性智究竟之義,非如虛空相故。
一者聞…故此破妄執事空以為法身體也!以眾生不達法身無相之理,執佛色身為有礙之色質,故說法身猶如虛空以破彼執,聞者不達,遂妄以頑空是如來性,此邪執也!云何對治?乃破之曰:虛空是其妄法乃妄情徧計,其體不實理本無也!何者?以此虛空乃對色所顯,徧計妄執為有,令心生滅,非法身也!何以虛空是妄法耶?以一切色法唯心所現,色本無也!若無色法而虛空亦無,何以空色俱無耶?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,若離妄念則一切境界頓滅,則唯一真心無所不徧,此之謂如來法身廣大性智,非如虛空相也!
三解釋分 » 對治邪執 » 人我見 » 正除我見 » 真如空
二者、聞修多羅說:世間諸法畢竟體空,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,從本已來自空,離一切相。以不知為破著故,即謂真如、涅槃之性唯是其空。云何對治?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,具足無量性功德故。
二者聞…故此破真如涅槃為斷滅空也!以有不了世出世法假名非真計為實有者,說畢竟體空以破彼計,聞者不知破著之言,遂執言妄計真如涅槃為斷滅空。云何對治?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,具足無漏性功德故。上執虛空為法身,此執法身為斷滅空,皆墮空見者。
三解釋分 » 對治邪執 » 人我見 » 正除我見 » 如來藏自相
三者、聞修多羅說:如來之藏無有增減,體備一切功德之法。以不解故,即謂如來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。云何對治?以唯依真如義說故,因生滅染義示現說差別故。
三者聞…故此破執如來藏性同色心也!如有聞說如來藏性體具眾德,以不解本無差別,遂執如來藏同色心差別之法,此不善義,執真同妄也!云何對治?謂一切法本無差別,唯依真如隨緣而有,法法皆真,唯一真如,色心不二元無差別,但因生滅染義示現諸差別耳!乃對妄翻染說有差別,真如自性豈同色心差別耶?此破妄執如來藏同色心者也!
三解釋分 » 對治邪執 » 人我見 » 正除我見 » 如來藏杂染
四者、聞修多羅說:一切世間生死染法,皆依如來藏而有,一切諸法不離真如。以不解故,謂如來藏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。云何對治?以如來藏從本已來,唯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,不離、不斷、不異真如義故。以過恒沙等煩惱染法,唯是妄有,性自本無,從無始世來未曾與如來藏相應故。若如來藏體有妄法,而使證會永息妄者,則無是處故。
四者聞…處此破執如來藏性有生死染法也!以聞說妄依真起,以不解隨緣之義,遂執藏性具有生死染法,此執真有妄染也!云何對治?謂如來藏從本以來唯具恒沙性德,不異真如,以諸染法唯是妄有,本無自性,從來不與藏性相應,若使藏體果有妄法則使證真息妄者,無有是處也!此二執藏性同色心有生死染法,以不解隨緣,妄執為實有者。
三解釋分 » 對治邪執 » 人我見 » 正除我見 » 如來藏有盡
五者、聞修多羅說:依如來藏故有生死,依如來藏故得涅槃。以不解故,謂眾生有始。以見始故,復謂如來所得涅槃有其終盡,還作眾生。云何對治?以如來藏無前際故,無明之相亦無有始。若說三界外更有眾生始起者,即是外道經說。又如來藏無有後際,諸佛所得涅槃與之相應則無後際故。
五者聞…故此破執生死涅槃有始終見也!以聞說依如來藏有生死涅槃,以不解故,遂執眾生有始,涅槃終盡還作眾生;此由聞妄依真起,便謂真先妄後,故執眾生有始,復執涅槃有終還作眾生,故起始終之見。云何對治?謂眾生因無明而有,迷如來藏,且藏性無有前際,況無明無始,豈有眾生始起耶?若說三界外有眾生始起者,即外道大有經中說,非七佛說也!又如來藏無有後際,而諸佛所得涅槃但與之相應而已,豈有終盡耶?此上五見乃凡夫有我見者聞說佛法,以六識分別,不能離言得義,妄執言說謬起此計耳!
三解釋分 » 對治邪執 » 人我見 » 例破餘見
法我見
三解釋分 » 對治邪執 » 法我見 » 起執之由
法我見者,依二乘鈍根故,如來但為說人無我。以說不究竟,見有五陰生滅之法,怖畏生死、妄取涅槃。
對治之法
三解釋分 » 對治邪執 » 法我見 » 對治之法 » 正明
云何對治?以五陰法自性不生則無有滅,本來涅槃故。
法我見…故此破二乘妄見有生死可厭、有涅槃可證,為法我見也!以聞如來但說五陰無常,未說生死即真常,以說不究竟,故妄起此計耳!以生死涅槃為我所計之法,故云法我見也! 上明對治離。 下明究竟離。
復次,究竟離妄執者,當知染法、淨法皆悉相待,無有自相可說,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,非色非心、非智非識、非有非無,畢竟不可說相。
三解釋分 » 對治邪執 » 法我見 » 對治之法 » 釋疑
而有言說者,當知如來善巧方便,假以言說引導眾生。其旨趣者,皆為離念歸於真如,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,不入實智故。
復次,…故此明究竟忘言總歸無念,妙契真如,以遣一往言說相也!以前染淨相待對破空有等說乃隨病設藥,皆是對待之說,未能究竟離言;今則藥病俱遣,能所兩忘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心智路絕,世出世法一切皆非,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,畢竟不可說相方為究竟離言,以顯真如也!於不可說而有如上所說者,蓋是如來善巧方便,假以言說引導眾生,其旨趣者皆為離念,歸於真如故也!所以必欲離念者,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,不入實智故。由前真如門云:一切言說假名無實,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,故名真如。又云:若離於念,名為得入。故此解釋二門已畢,總明染淨相待,指歸離念真如,通遣一往言說相也!其旨微哉!506c23
分別修行正道相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
分別發趣道相者,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,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。略說發心有三種。云何為三?一者、信成就發心,二者、解行發心,三者、證發心。
分別發…故此標章釋名,以釋立義分中乘義也!謂前一往所明真如、生滅二門統歸一心,諸佛證此以為菩提涅槃之道果,所謂‘大’也!一切菩薩發心修行所趣向者亦以此心為究竟地,所謂‘乘’也!謂前已開解,非行不階,故今以行進趣解境,以取實證,非空解也!然所趣之行,發心雖一而淺深不等,故須分別各有其相,故云分別發趣道相。由依解發行,行起解絕,故云道相。
略說發…心此標發心有三種相也!然此三種通該五十一位,自有深淺不同,而皆云發心者,以發有不同。然信成就發心,十信滿心、初發心住,乃發起之發,亦是開發之發,以十住初心,三智五眼一時開發故。解行發心,乃發行趣進之發,義該行、向,順行十度,入十回向位也!證發心者,乃登地菩薩已破無明,發真如用,乃發用之發,故不同耳!
信成就發心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 » 信成就發心 » 征起
信成就發心者,依何等人、修何等行,得信成就堪能發心?
信成就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 » 信成就發心 » 信成就 » 正釋成就
所謂依不定聚眾生,有熏習善根力故,信業果報,能起十善,厭生死苦、欲求無上菩提。得值諸佛,親承供養,修行信心,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,諸佛菩薩教令發心;或以大悲故,能自發心;或因正法欲滅,以護法因緣,能自發心。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,入正定聚,畢竟不退。名住如來種中,正因相應。
信成就…,此標問明發心之人也!不定聚者有三聚,謂正定、邪定、不定也!今不定聚乃信前初發大心而志未決定,或進或退,謂之毛道凡夫;謂心如空中之毛,故云不定聚也!謂此即天台五品觀行位人也!
有熏習…,此辨最初發心因行也!熏習者,以有本覺內熏及外聞真如所流教法資熏,并前世所修諸善根力因緣合集,故發心厭生死苦、欲求涅槃;然此但能信業果,未入觀行,故當信前。
得值諸…應此明由行緣資成信心住修習位也!得值諸佛,發心之因也!經一萬劫,修之時也!教令等,發心之緣也!由此內因外緣,故得發決定信心,入正定聚,以發正信是成佛之正因,從此永不退失故。下明不定。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 » 信成就發心 » 信成就 » 兼釋未成
若有眾生善根微少,久遠已來煩惱深厚,雖值於佛亦得供養,然起人天種子,或起二乘種子。設有求大乘者,根則不定,若進若退。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,於中遇緣亦有發心,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;或因供養眾僧而發其心;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;或學他發心。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,遇惡因緣,或便退失墮二乘地。
若有眾…地此明不定性人內外因緣微劣,故有退失也!善根微少,乃內熏力微也!惑重德薄,或倒求人天、或冀二乘,故於大乘進退未決。供佛未萬劫則時猶未滿,及遇緣不勝,以見佛供僧皆住色相,或遇師下劣、或非本心,如此因緣皆有退墮,以未入信心不得決定故也!
發心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 » 信成就發心 » 發心 » 所發之心
復次,信成就發心者,發何等心?略說有三種。云何為三?一者、直心,正念真如法故。二者、深心,樂集一切諸善行故。三者、大悲心,欲拔一切眾生苦故。
復次,…故上明發心因緣,此正明所發之心也!一直心者,所謂心如弦直可以入道,謂無委曲偏邪之相,由是正念真如,此即真如三昧也!以真如為二行之本,以具無漏功德故,為自利之本;觀眾生性同故,為利他之本。以知體具眾德,故樂修一切善行,修無修相一一稱性、故為深心,為自利行本;以同體大悲廣拔物苦,令得菩提,為利他行本。妙行雖廣,三心統收,故云略說三也!
問曰:「上說法界一相、佛體無二,何故不唯念真如,復假求學諸善之行?」
答曰:「譬如大摩尼寶,體性明淨,而有鑛穢之垢。若人雖念寶性,不以方便種種磨治,終無得淨。如是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,而有無量煩惱染垢。若人雖念真如,不以方便種種熏修,亦無得淨。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,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。若人修行一切善法,自然歸順真如法故。
問曰:…故問明理一惑異,故須眾善也!問:謂上說體相無異,是則唯念真如足矣!又何假眾善耶?答以惑有眾多,故須眾善也!以稱理而修,故外淨妄染、內順真如。方便,即觀行也! 下明依上三心說四種方便。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 » 信成就發心 » 發心 » 發心之行
略說方便有四種。云何為四?一者、行根本方便。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,離於妄見,不住生死。觀一切法因緣和合,業果不失,起於大悲,修諸福德,攝化眾生,不住涅槃,以隨順法性無住故。
略說方…故此依上三心立四方便,先明直心正念真如修無住行也!依真如起行,故為行根本,謂法本無生,離於妄見,依於大智能斷煩惱,故不住生死。觀法緣合業果不失,依大悲故,修諸福德攝化眾生,而不住涅槃,謂空有不住,二利齊修,故名無住行。以性本無住故,隨順法性而修也!
二者、能止方便。謂慚愧悔過,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,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。
三者、發起善根增長方便。謂勤供養、禮拜三寶,讚歎、隨喜、勸請諸佛,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,信得增長,乃能志求無上之道。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,能消業障,善根不退,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。
二者能…故此二依深心修‘止’、‘作’方便二利行也!言止方便者,謂未作之惡慚愧能止,已作之惡悔過不增,故云慚愧悔過,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。以隨順法性修離過行,此‘止’持也!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者,謂未作之善令其發起,已作之善令其增長。勤供養等,即善根也!謂愛敬三寶等以增其信,乃能志求無上之道。又因三寶力護得銷業障以堅其信,謂性本離障故,隨順法性而修,遠離癡障也!禮拜離我慢障,讚歎離毀謗障,隨喜離嫉妒障等,此‘作’持也!
四者、大願平等方便。所謂發願盡於未來,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,皆令究竟無餘涅槃,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,法性廣大,遍一切眾生,平等無二,不念彼此,究竟寂滅故。
四者大…故此依悲心修大願方便利他行也!發願盡未來度一切眾生,長時心也!使無有餘,廣大心也!皆令究竟涅槃,隨順法性無斷絕也!法性廣大平等無二、究竟寂滅,第一心也!
發心之益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 » 信成就發心 » 發心 » 發心之益 » 約實明能
菩薩發是心故,則得少分見於法身。以見法身故,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。所謂從兜率天退、入胎、住胎、出胎、出家、成道、轉法輪、入於涅槃。
菩薩發…槃此言發心利益也!以十住菩薩依比觀門,故得少分見法身,故八種利益。初住菩薩則能現八相成道,故能此事。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 » 信成就發心 » 發心 » 發心之益 » 約權簡過
然是菩薩未名法身,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,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,亦非業繫,以有大願、自在力故。
然是菩…故此明揀異地上,以有微過故也!謂初住菩薩留惑潤生,以過去之業未曾決斷,故有變易及隨業分段微苦,故非法身;以大願力所持修短自在,故不同凡夫業繫。
如修多羅中,或說有退墮惡趣者,非其實退,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,恐怖令使勇猛故。
如修多…故此通權教也!問曰:此菩薩已離業繫,何以教中說有退墮惡趣者耶?答:非其實退,但為警初學懈怠者耳!非實退也!本業經中說七住菩薩已前名為退分,若不遇善知識者,若一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,遇惡知識因緣退入凡夫,墮不善趣中,蓋權為恐怖初學耳!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 » 信成就發心 » 發心 » 發心之益 » 以實破權
又是菩薩一發心後,遠離怯弱,畢竟不畏墮二乘地。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、勤苦難行乃得涅槃,亦不怯弱,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。
又是菩…故此歎實行也!以此菩薩既見法身,則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究竟平等,知久遠劫不離一念,知一切法本來涅槃,故不怯弱。即顯彼經是權非實。
解行發心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 » 解行發心 » 明位
解行發心者,當知轉勝。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,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,於真如法中,深解現前,所修離相。
解行發…勝此明解行發心也!以前信成就乃信滿入住,此由行滿入向,故云轉勝。以前雖修二行猶在觀行入理,此則出真入俗,故轉勝也!下釋轉勝所以。
以是菩…相此釋轉勝所以也!謂此菩薩始從正信至十向滿心經第一無數劫,則勝前一萬劫也!以修真如離相之行,則勝十善供佛敬僧著相行也!以知一切法即心自性,成就慧身不由他悟,故云深解此勝相也!由深解法性,故順性而修。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 » 解行發心 » 明行
以知法性無身心相,離懈怠故,隨順修行毘梨耶波羅蜜;
以知法性體明,離無明故,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。
以知法…蜜此明所修離相之行也!梵語波羅蜜,此云到彼岸,言彼岸者乃究竟真實際也!智論云:若修人天事六度及二乘所修,皆未離相,以未達三輪體空者,但云檀等度,未云波羅蜜。今稱般若法性所修一一離相,故得云波羅蜜,一一皆到彼岸也!以知離慳等諸相故,稱性而修,故修無修相,故迴向文中真如相等正顯離相之行也!
證發心
分證
明所證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 » 證發心 » 分證 » 明所證 » 證體
證發心者,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。證何境界?所謂真如,以依轉識說為境界,而此證者無有境界,唯真如智,名為法身。
證發心…身此明證發心也!前三賢雖云順性,但是比觀,以無明未破未能正證;今入初地則分別二障已離,真如顯現開發一心以為正證,故云證發心,以發真如大用故也!證何境界?所謂真如,此正證之相也!以依轉識說名境界者,此顯本智緣如,無能所相,心境一如;揀非轉識後得緣如,變相觀空,有能所對待,故有境界。此真如離能所相,如智獨存,故無境界,唯一真如智,名為法身。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 » 證發心 » 分證 » 明所證 » 起用
是菩薩於一念頃,能至十方無餘世界,供養諸佛、請轉法輪,唯為開導利益眾生,不依文字。或示超地速成正覺,以為怯弱眾生故;或說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,以為懈慢眾生故。
是菩薩…字此下明真如勝用具有權實之德也!以正證真如,則十方法界平等顯現如在目前,自他身相如鏡交光,故一念能至帝網剎土承事諸佛請轉法輪。以見一切眾生平等無二,故唯利益一切眾生。其所說法一真如心,故不依文字。此發真如不思議業用,權實並彰,故下云能示。
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,而實菩薩種性根等,發心則等,所證亦等,無有超過之法。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,但隨眾生世界不同,所見、所聞、根、欲性異,故示所行亦有差別。
或示超…別此明依真如德用以彰權實之行也!先明權行,言為怯弱眾生懼佛道長遠,即為示現超地速成正覺,如法華龍女、涅槃廣額、華嚴善財是也!為懈慢眾生中路懈廢,故為示現經無數劫,如釋迦三祇行滿是也!又能示無數方便隨根調伏不可思議,此皆權智也!其實菩薩據其實行則種性無間,故根等;依真發心,故發心等;所證真如,故證亦等。以法性平等,本無超過之法;以皆經三無數劫,延促同時,一際平等,亦無差別之相;但隨眾生見聞不同、根欲性異,故示有差別,此實德不殊,應機有異也!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 » 證發心 » 分證 » 明心相
又是菩薩發心相者,有三種心微細之相。云何為三?一者、真心,無分別故。二者、方便心,自然遍行,利益眾生故。三者、業識心,微細起滅故。
又是菩…故此明地上雖有權實之用,以未究竟,故不同佛也!問曰:菩薩如是大用,豈非等同佛耶?答曰:以三種微細心相不同,故非佛耳!一者真心,無分別故,實智也!二者方便心,權智也!三者業識心,微細生滅相也!謂此菩薩雖有權實二智,以異熟未空,尚有微細生滅故,此不同佛耳!
滿證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 » 證發心 » 滿證 » 依權示相
又是菩薩功德成滿,於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。謂以一念相應慧,無明頓盡,名一切種智,自然而有不思議業,能現十方利益眾生。」
又是菩…生此明究竟果德也!以因窮果滿故,於色究竟天示成正覺,以彰現報利益受佛位故,後報眾生利益故;此所謂業識盡者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用,成一切種智也!色究竟天,乃色界頂天,佛佛成道皆於此天坐蓮華宮,現最高大身,成等正覺,乃報身佛也!
依實釋疑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 » 證發心 » 滿證 » 依實釋疑 » 釋一切種智疑
問曰:「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,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,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。如是境界不可分齊,難知難解。若無明斷無有心想,云何能了、名一切種智?」
問曰:…智此問答以明離念境界,以顯一切種智也!種智者,謂一切智之種也!以能知盡虛空界極眾生心念頭數一一盡知,是名種智。且虛空世界無邊故,眾生無邊,心行差別亦無有邊,如是境界難解難知,然無明既盡絕無心想,云何一一能知而名一切種智耶?此以有思惟心測度不思議境界,故設此問也!
答曰:「一切境界,本來一心,離於想念。以眾生妄見境界故,心有分齊。以妄起想念,不稱法性故,不能決了。
諸佛如來離於見想,無所不遍。心真實故,即是諸法之性。
自體顯照一切妄法,有大智用無量方便,隨諸眾生所應得解,皆能開示種種法義,是故得名一切種智。」
答曰:…智此明離念境界唯證相應,非心識能知,得名種智也!言一切境界本來一心,故圓證此心則眾生在一心中顯現,即眾生心念皆在寂滅心中分明照了;但眾生以妄念自隔,不見如來之心,而諸佛如來既與眾生心平等無二,則無能所,離於見相,故無所不徧。以佛心真實無妄,則眾生心即是佛心,以自體顯照自心中一切眾生之妄法,故微細心念起滅頭數,乃至種種欲、種種憶想分別,無不分明,如鏡照像,故有大智用。所以而能有無量方便,隨根調伏,皆能開示種種法義,是故得名一切種智,殆非有心測度而知也!
三解釋分 » 分別修行正道相 » 總標 » 證發心 » 滿證 » 依實釋疑 » 釋任運利生疑
又問曰:「若諸佛有自然業,能現一切處利益眾生者,一切眾生若見其身、若覩神變、若聞其說,無不得利。云何世間多不能見?」
答曰:「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,無有作意故。而說自然,但依眾生心現。眾生心者猶如於鏡,鏡若有垢,色像不現。如是眾生心若有垢,法身不現故。」
又問曰…故此問明法身大用常然,但以機有明昧也!問:若諸佛法身充徧,大用普周,云何世間多不見耶?答:如來法身大用常然徧照眾生,但眾生心垢無明暗蔽,故不見耳!非佛咎也!以鏡喻見不見義,華嚴經云:如來出世譬如日光普照大地,有目共覩,獨生盲者不見,然雖不見亦蒙利益。此中意貴在機,故如鏡耳!前文分別發趣道相乃明入正定聚者依法修行之相,以結正宗以行成解之意,已明‘大乘’義;下文復說修行信心分者,是特為未入正定聚眾生開示信心,令發正行,乃明‘起信’之義。
四修信分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
已說解釋分,次說修行信心分。
已說解…分來意,上解釋正義以明大乘,此修行信心乃明起信,為發起未入正定眾生令生大乘正信,故有此來也!
是中依未入正定眾生,故說修行信心。何等信心?云何修行?
是中依…心此依前劣機發心不定,恐墮二乘,故特說修行信心之方便,令起大信進趣正定也!此結前生後。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信心
略說信心有四種。云何為四?
何等信…種此徵起‘信’、‘行’方便也!意謂前說四種方便具明進趣修證矣!今者又說何等信心?如何修行耶?謂前已發正信者但說三心四行,以信真如無別岐路故,即便進修;今機劣障重,必假多種方便,故說四信五門以為調治之方,故須此門以引攝之,非重說也!
一者、信根本,所謂樂念真如法故。
云何為…故此標信本,以真如為信心之根、萬行之本,故先須樂念前勝機已信真如,但云直心正念;今此劣機未發正信,故云樂念。
二者、信佛有無量功德,常念親近供養恭敬,發起善根,願求一切智故。
四者、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,常樂親近諸菩薩眾,求學如實行故。
二者信…故上信樂念真如則內因殊勝,此信三寶則信外緣增勝,以因緣俱勝故,常樂常念心心不忘,則內外交熏,故令信心速得成就,以顯前退墮者因緣俱劣故也!故末法修行捨此因緣無能發起正信矣!
修習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總標
修行有五門,能成此信。云何為五?一者、施門,二者、戒門,三者、忍門,四者、進門,五者、止觀門。
修行有…門上四信心總是發起之因,修此五門乃助成之緣;前治寶喻有多方便,故此四信五門總該萬行,故特明之,前稱性修,此是專修。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施門
云何修行施門?若見一切來求索者,所有財物隨力施與,以自捨慳貪令彼歡喜。
不應貪求名利恭敬,唯念自利利他,迴向菩提故。
云何修…故菩薩利生三檀等施,所謂財施、無畏施、法施也!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戒門
云何修行戒門?所謂不殺、不盜、不婬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妄言、不綺語,遠離貪嫉、欺詐、諂曲、瞋恚、邪見。
若出家者,為折伏煩惱故,亦應遠離憒閙、常處寂靜,修習少欲、知足、頭陀等行。乃至小罪,心生怖畏,慚愧改悔,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。當護譏嫌,不令眾生妄起過罪故。
云何修…故此明戒相也!然戒有多品,以三聚淨戒攝之,謂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攝眾生戒。此不殺等斷三業惡,攝律儀也!少欲知足折伏煩惱,攝善法戒也!小罪生怖當護譏嫌不令眾生起過,攝眾生戒也!以自護戒相不令眾生起罪,即攝眾生也!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忍門
云何修行忍門?所謂應忍他人之惱,心不懷報;亦當忍於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等法故。
云何修…故此忍相也!以境有逆順皆當忍之。忍他人惱,逆境也!利衰等八通於逆順,得財名利,失財名衰,攻他之惡為毀,談己之善為譽,面揚其善曰稱,言刺其惡曰譏,逼身為苦,適意為樂,合其逆順謂之八風。以此八境能擊眾生心海,起貪瞋煩惱波浪,今能忍之則八風不動矣。然忍有三種,謂生忍、無生忍、寂滅忍。此生忍也!
精進門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精進門 » 總明精進意
云何修行進門?所謂於諸善事心不懈退,立志堅強遠離怯弱。當念過去久遠已來,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,是故應勤修諸功德,自利利他速離眾苦。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精進門 » 別示精進法
復次,若人雖修行信心,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,為魔邪諸鬼之所惱亂,或為世間事務種種牽纏,或為病苦所惱。有如是等眾多障礙,是故應當勇猛精勤,晝夜六時禮拜諸佛,誠心懺悔、勸請、隨喜、迴向菩提,常不休廢,得免諸障、善根增長故。
云何修…故此明進相也!先令善心不懈、立志堅強以為精進之本。當念下,令思惟策進,修善無疲。復次下,對障重之機示以除障方便。禮佛者,歸依最勝請求加護。此除障總相!誠心下,別除四障:一懺悔,除惡業障。二勸請,除謗法障。三隨喜,除嫉妒他障。四迴向菩提,除樂三有障。不休廢者,總結能治。免諸障者,總結所治。由此四障能令行人不發善行、不趣菩提,故四障治盡,善根增長也!
止觀門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總標
云何修行止觀門?所言止者,謂止一切境界相,隨順奢摩他觀義故。所言觀者,謂分別因緣生滅相,隨順毘鉢舍那觀義故。云何隨順?以此二義,漸漸修習,不相捨離,雙現前故。
云何修…故此釋止觀相也!六度應云定慧二門,今云止觀者,以在因曰止觀,在果曰定慧,今欲雙修並運正在因行,故合為一門。言奢摩他者,義當‘空觀’,今修止門而云隨順空觀義者,意顯即止之觀,而正意在觀,謂由止以入觀也!天台立有三止三觀:一謂體真止當‘空觀’,謂體合真空,諸緣自寂,一心朗照,萬法如如,故為即止之觀,故順奢摩他空觀義,此觀真如門成根本智,所言觀者,謂分別等隨順毗鉢舍那觀義故者。二方便隨緣止,當‘假觀’,謂雖心境如如,不妨觀察生滅諸法因緣幻有,雖有而性常自空,故雖觀諸法因緣不捨萬行,即一道常閒,故為即觀之止,故云順毗鉢舍那假觀義,此觀生滅門成後得智也!三息二邊分別止,當‘中道觀’,謂居空而不捨萬行,涉有而一道清淨,二邊不住,理事齊彰,中道一心朗然齊鑑,此融會空有,妙契一心也!故由三止而成三觀,是則三觀一心本無差別,今此中止觀合明雙修,雖未明言三觀而理實具足以但了空、假二門,則一心中道自顯,此為趣大乘之要門,故此五門前四但是助成方便,而論意正在止觀一門,故下備顯修相。在天台大小止觀,義有多門,其修行之要獨此論所明最為簡要直捷,學者可不盡心焉!下明修止觀之方。
釋止
明修相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釋止 » 明修相 » 方便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釋止 » 明修相 » 正修
不依氣息、不依形色、不依於空、不依地水火風,乃至不依見聞覺知。
是正念者,當知唯心,無外境界。即復此心亦無自相,念念不可得。
若修止…得此廣明修習止觀行相也!而修心入定之方備示於此。住於靜處,捨外緣憒閙處也!天台小止觀明入定之初,先學調身心息。此中端坐,調身也!不俯不仰,故云端坐。正意,調心也!不沈不浮,惺寂雙流,故云正意。以此不依氣息,故不調息耳!不依氣息形色,離身也!不依虛空四大,離世界也!不依見聞覺知,離心也!故古德教人參禪,內脫身心、外遺世界,只須離心意識參,出凡聖路學,離妄想境界求,故此皆云不依,即脫也!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五句,的是用心方法也!一切眾生迷本真心,一向但依妄想用事,故今修習以除想為最,故楞伽云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一語為的要也!問曰:妄想無性,云何除耶?答曰:一切諸想隨念皆除,謂此一念者乃直心正念真如之念也!方今用心單提此一念為主,更無二念,以此一念觀照之力,但見妄想起處隨即一念照破,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,永嘉所謂斷相續心也!參禪之要無越此一念者,此的示其要也!亦遣除想者,謂遣除想之念也!初以一念除想,妄想既滅,即此一念亦無容立,故亦須遣之!問曰:既云正念,又何遣耶?答曰:以此一念特為遣想而立,以真心自體本來離想,又何容念?以妄想無性故,非本來有,妄想既非本有,若立一念以待妄想是又為資妄之本也!故此念亦無可立,以立處即真故。真妄俱泯,能所兩忘,乃名正念,以一念不立則念念無生,若念念無生則常光現前,寂照朗然,念念不滅矣!此參禪之的旨也!言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者,此示不善用心之病也!謂當一念觀照之力更不隨妄想轉,若隨妄想外念境界,然後卻才以心除心者,此是以妄除妄,乃逐生滅流轉,如此用心畢竟不離生滅妄想,實不善用心者也!故下云若心馳散即當攝來歸於正念,謂才妄想生處即便照破,不隨他轉即歸正念,不待隨心外緣而後攝也!故結示云當知唯心,無外境界。不但外心外境,即復此心亦無自相,以念念不可得故;以內外心境一切寂滅,如此念念熏修,自然體合真如,所謂即止之觀也!
若從坐起,去來進止,有所施作。於一切時,常念方便,隨順觀察。。久習淳熟,其心得住。
以心住故,漸漸猛利,隨順得入真如三昧。深伏煩惱,信心增長,速成不退。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釋止 » 明修相 » 揀成不成
唯除疑惑、不信、誹謗、重罪、業障、我慢、懈怠,如是等人所不能入。
若從坐…入此示方便隨緣止也!謂止非常坐,故示隨緣修習勿得暫替,以觀察既久漸漸淳熟,其心自然安住真如三昧,煩惱漸伏,信心增長,即可速成不退也!如是三昧,但有能信肯行者無不皆得,唯除不信、障重、我慢者不能得入,此則非機,返顯唯以信得入也!故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,正此謂也!
明證相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釋止 » 明證相 » 正明證相
復次,依如是三昧故,則知法界一相。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,即名一行三昧。
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,若人修行,漸漸能生無量三昧。
復次,…昧此結示止觀勝益也!言依三昧知法界一相者,法界即十法界聖凡染淨差別之相也!安得平等?唯依真如三昧總觀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,此名一行三昧;以唯一真如,恒沙諸佛法界了無差別之相,故平等耳!以真如是三昧根本,具有不思議大用故,若人修行漸漸能得無量三昧也!
示魔事相
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釋止 » 明證相 » 示魔事相 » 致魔之由
魔事之相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釋止 » 明證相 » 示魔事相 » 辨形聲
若於坐中現形恐怖,或現端正男女等相,當念唯心,境界則滅,終不為惱。
或有眾…惱此明魔事破壞定心,略示其相使知對治也!楞嚴具明魔事,依禪定中五陰未破而現,有五十種深淺不一。且云或為天魔、諸惡鬼神、精魅魍魎僉來惱汝,或汝陰魔心魔自作其孽,一一詳示,此但略說其概耳!此言諸魔外道鬼神,蓋謂因中亦修禪定以惡習邪見墮落此中者,故禪定氣分熏發,故現形作惱耳!言當觀唯心境界則滅者,謂雖外魔能撓,抑由自有惡習因定熏發,故於自識托彼外質變影為害,故云唯心,無外境界;若觀唯心則自滅矣!
或*說陀羅尼。或*說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或說平等、空、無相、無願、無怨無親、無因無果、畢竟空寂是真涅槃。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釋止 » 明證相 » 示魔事相 » 辨起過
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,亦知未來之事,得他心智,辯才無礙,能令眾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。
或現天…事此習氣魔也!此魔蓋因行人多生親習佛法執相未忘,或習空見以為究竟,貪求宿命知見,故今因定熏發,於三昧中故現此事。以本因不正,故令貪著世間名利之事,此正唯心變現也!
又令使人數瞋數喜,性無常准。或多慈愛,多睡多病,其心懈怠。或卒起精,進後便休廢,生於不信,多疑多慮。
亦能使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,皆是外道所得,非真三昧。或復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,乃至七日住於定中,得自然香美飲食,身心適悅,不飢不渴,使人愛著。
又令使…昧此煩惱魔也!此魔蓋由曾習外道三昧,未斷煩惱,今雖依佛法修行,以未入正定故,熏發宿習現此事耳!
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釋止 » 明證相 » 示魔事相 » 魔亂之失
示對治法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釋止 » 明證相 » 示對治法 » 治邪
以是義故,行者常應智慧觀察,勿令此心墮於邪網。當勤正念,不取不著,則能遠離是諸業障。
或復令…障此欲魔也!以眾生在五欲中以食為命,故攝受欲食,多生貪著夙習濃厚,從來未曾一念捨欲食也!故今雖在定中,熏發欲習,以適悅身心故,深生愛著,故教令常應智慧觀察,當勤正念不取不著,則遠離也!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釋止 » 明證相 » 示對治法 » 歸正
應知外道所有三昧,皆不離見、愛、我慢之心,貪著世間名利、恭敬故。
真如三昧者,不住見相、不住得相,乃至出定亦無懈慢,所有煩惱漸漸微薄。
勸修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釋止 » 勸修 » 正勸
若諸凡夫不習此三昧法,得入如來種性,無有是處。以修世間諸禪三昧,多起味著,依於我見,繫屬三界,與外道共。若離善知識所護,則起外道見故。
應知外…故此辯邪正以示真修也!以外道依我愛見慢習氣而修,都成魔業,故內著邪見、外著邪欲,所謂錯亂修習故也!以真如三昧湛寂一心,忘能所、滅影像離懈慢、滅煩惱,故修行者未有不由此三昧得入如來種性者。其餘世間諸禪三昧皆著我見,與外道共,若非善知識調護,則墮外道惡見矣!故楞伽切誡遠離外道,當親近最勝知識也!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釋止 » 勸修 » 明益
復次,精勤專心修學此三昧者,現世當得十種利益。云何為十?
五者、滅一切疑諸惡覺觀。
四者遠…觀以深信自心,故離誹謗。習氣漸除,故業障微薄。直心正念,故滅疑正觀。
九者、雖未得定,於一切時一切境界處,則能減損煩惱、不樂世間。
十者、若得三昧,不為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。
六者於…動六、七以得決定信,故信佛境界,離憂不怯。八離我忘人,故不為他惱。九煩惱減損,故不樂世間。十寂爾忘緣,故不為外動。六塵獨言音聲者,以入定時五根俱閉,唯耳根虛通,故音聲易動;今言不動,所謂入流亡所也!
釋觀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釋觀 » 明應修
復次,若人唯修於止,則心沈沒或起懈怠,不樂眾善、遠離大悲,是故修觀。
復次,…觀心沈沒者,以向真如,專於趣寂故。心易沈沒,故有二失,一者懈怠不修則失自利,故下法相觀以治之、精進觀以成之。遠離大悲則失利他,下大悲觀以治之、大願觀以成之。
明修相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釋觀 » 明修相 » 四諦觀
修習觀者,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,無得久停,須臾變壞,一切心行念念生滅,以是故苦。
修習觀…壞觀行有四,初法相、二大悲、三大願、四精進。初法相中四,此初無常觀也!
應觀過去所念諸法,恍惚如夢;應觀現在所念諸法,猶如電光;應觀未來所念諸法,猶如於雲忽爾而起;
應觀過…起此無我觀也!過去無體難追,現在剎那不住,未來本無積聚,但緣集忽有,不從十方來。
應觀世間一切有身,悉皆不淨,種種穢污,無一可樂。
應觀世…樂此不淨觀也!上四觀除四顛倒可知,上法相觀竟。
如是當念:「一切眾生從無始世來,皆因無明所熏習故,令心生滅,已受一切身心大苦。現在即有無量逼迫,未來所苦亦無分齊,難捨難離,而不覺知。眾生如是,甚為可愍。」
如是當…愍此大悲觀也!以不知苦,故無厭苦之心,故苦亦無限,此可愍也!非深悲莫救。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釋觀 » 明修相 » 弘願觀
「願令我心離分別故,遍於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,盡其未來,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,令得涅槃第一義樂。」
作是思…樂此大願觀也!思惟同體,故誓救拔。離分別,同體也!盡未來,長時心也!救拔一切,廣大心也!得涅槃,第一心也!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釋觀 » 明修相 » 起行觀
以起如是願故,於一切時、一切處,所有眾善,隨己堪能,不捨修學,心無懈怠。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雙行
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,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,苦樂等報不失不壞。雖念因緣善惡業報,而亦即念性不可得。
唯除坐…得此教四儀止觀雙行也!雖念諸法自性不生,止也!即觀善惡因緣業果不壞,故廣修諸善攝化眾生,即止之觀也!雖念因緣業報,觀也!即念性不可得,即觀之止也!以此故居空而不捨萬行,涉有而一性湛然,是謂止觀雙修。
四修信分 » 正明修習信心 » 修習 » 止觀門 » 結益
若修觀者,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,遠離凡夫不修善根。
以此義故,是止觀二門,共相助成,不相捨離。若止觀不具,則無能入菩提之道。
若修止…道此約對治以明止觀也!由凡夫貪著世間、二乘怖畏生死,故示即觀之止,令凡夫知世無常則不著世間,二乘知本真常故不怖生死;故云對治凡夫住著世間,能捨二乘怯弱之見。此即觀之止治二過也!若修即止之觀,則治二乘狹劣之心令起大悲,亦治凡夫離貪著心,知世無常,勤修眾善;故云對治二乘不起大悲、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二過也!以是下,結止觀俱行共相助成,以凡夫能厭世間,故勤修眾善;二乘不怖生死,故能起大悲;此止觀相助,故能不住生死涅槃,方能直趣菩提,此雙運之益也!
更示勝異方便
四修信分 » 更示勝異方便 » 泛明念佛除障
復次,眾生初學是法,欲求正信,其心怯弱。以住於此娑婆世界,自畏不能常值諸佛、親承供養。懼謂信心難可成就,意欲退者,當知如來有勝方便,攝護信心。
謂以專意念佛因緣,隨願得生他方佛土,常見於佛,永離惡道。
四修信分 » 更示勝異方便 » 的指求生極樂
如修多羅說,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所修善根,迴向願求生彼世界,即得往生,常見佛故,終無有退。
若觀彼佛真如法身,常勤修習,畢竟得生,住正定故。
復次,…故此為劣機示防退方便也!謂初學眾生未得正信,內心既劣、外缺勝緣,故懼退失,故如來設勝方便攝護其心,謂專意念佛求生淨土,以依佛保護也!即如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,居不退地,是其行也!然淨土不退約有三位,一者如蓮花未開,信行未滿,此但約處無退緣,故名不退。二者華開見佛,當信位滿足,分見法身,住正定聚,乃真不退也!三者三賢位滿得入初地,證徧滿法身,生無邊佛土,此當後位也!
五利益分
五利益分 » 總勸聞思修
已說修行信心分,次說勸修利益分。如是摩訶衍諸佛祕藏,我已總說。
已說修…說此結前生後也!以此論總攝如來廣大深法,上已具明,故云總說。
若有眾生,欲於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,遠離誹謗,入大乘道,當持此論,思量修習,究竟能至無上之道。
若有眾…道此下明信謗損益以勸修也!若有下,總顯三慧之益,持即聞慧、思即思慧、修即修慧,三為能入故。如上所說一心二門乃諸佛所證甚深境界,為所入故,須修習也!
五利益分 » 別示聞思修功德
若人聞是法已,不生怯弱,當知此人定紹佛種,必為諸佛之所授記。
若人聞…記此別顯聞慧利益也!以此論所明一心真如乃成佛之本,若信受不怯,故必紹佛種。
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令行十善,不如有人於一食頃正思此法,過前功德不可為喻。
假使有…喻此別顯思慧益也!以十善有漏,此法一念信心即成佛種,故不可喻。
復次,若人受持此論,觀察修行,若一日一夜,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。假令十方一切諸佛,各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歎其功德,亦不能盡。何以故?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。此人功德亦復如是,無有邊際。
復次,…際此別顯修慧之益也!謂依此論修,以稱性故,雖一日夜則功德無邊,以法性無盡故,歎不能盡也!故結歎功德亦不能盡。
五利益分 » 誡誹謗獲大罪
其有眾生,於此論中毀謗不信,所獲罪報,經無量劫受大苦惱。是故眾生但應仰信,不應誹謗,以深自害亦害他人,斷絕一切三寶之種。
五利益分 » 結示大乘功能
以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,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入佛智故。當知過去菩薩已依此法得成淨信,現在菩薩今依此法得成淨信,未來菩薩當依此法得成淨信,是故眾生應勤修學。
其有眾…故此舉毀謗之罪,切誡勸修也!其有下,舉不信之罪以誡勸修,謂此論所詮乃諸佛慧命、三寶種性、眾生法身故,若謗而不信則斷佛種、絕三寶、害眾生法身,故害自害他,罪報無量也!謂一切如來依此而證涅槃、菩薩因之而成佛,固當信而勿謗也!
當知過…學當知下,結信勸修也!謂諸佛既因此法而成佛,三世菩薩皆依此而修因,是故當必信而修之也!
結施迴向
諸佛甚…界此總結迴向也!初句結義,次句結文,後二句迴向。言甚深甚廣甚大,即體、相、用三大之義,乃法界總相法門,今以萬一千餘言攝盡無餘,故云總說,所謂少文而攝多義也!然造論本欲為令眾生除疑捨執,故今迴向眾生普皆利益,欲令一切眾生發起真如正信,依之修習得成三昧,以趣無上菩提道果故也!所謂迴向三處。言法性,乃真如菩提。普利一切,乃眾生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