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不遷論第一
序
序 » 常情
夫生死交謝,寒暑迭遷,有物流動,人之常情。余則謂之不然。
序 » 明真解(立宗)
何者?《放光》云:「法無去來,無動轉者。」尋夫不動之作,豈釋動以求靜?必求靜於諸動。必求靜於諸動,故雖動而常靜;不釋動以求靜,故雖靜而不離動。
序 » 述異同
然則動靜未始異,而惑者不同,緣使真言滯於競辯,宗途屈於好異。所以靜躁之極,未易言也。
何者?夫談真則逆俗,順俗則違真。違真故迷性而莫返,逆俗故言淡而無味。緣使中人未分於存亡,下士撫掌而弗顧,近而不可知者,其唯物性乎!
序 » 申論意
然不能自已,聊復寄心於動靜之際,豈曰必然!試論之曰:
論
論 » 引經明不遷
《道行》云:「諸法本無所從來,去亦無所至。」《中觀》云:「觀方知彼去,去者不至方。」斯皆即動而求靜,以知物不遷明矣。
論 » 指物明不遷
夫人之所謂動者,以昔物不至今,故曰動而非靜。我之所謂靜者,亦以昔物不至今,故曰靜而非動。動而非靜,以其不來;靜而非動。以其不去。然則所造未嘗異,所見未嘗同。逆之所謂塞,順之所謂通。苟得其道,復何滯哉!
論 » 遣惑明不遷
傷夫人情之惑也久矣,目對真而莫覺。既知往物而不來,而謂今物而可往。往物既不來,今物何所往?
何則?求向物於向,於向未甞無;責向物於今,於今未甞有。於今未嘗有,以明物不來;於向未甞無,故知物不去。覆而求今,今亦不往。是謂昔物自在昔,不從今以至昔;今物自在今,不從昔以至今。故仲尼曰:「回也見新,交臂非故。」如此,則物不相往來,明矣。既無往返之微朕,有何物而可動乎?然則旋嵐偃嶽而常靜,江河兢注而不流,野馬飄鼓而不動,日月歷天而不周。復何怪哉!
會教明不遷
論 » 會教明不遷 » 廣會教明不遷
噫!聖人有言曰:「人命逝速,速於川流。」是以聲聞悟非常以成道,緣覺覺緣離以即真。苟萬動而非化,豈尋化以階道?覆尋聖言,微隱難測。若動而靜,似去而留。可以神會,難以事求。是以言去不必去,閑人之常想;稱住不必住,釋人之所謂往耳。豈曰去而可遣、住而可留也。
故《成具》云:「菩薩處計常之中,而演非常之教。」《摩訶衍論》云:「諸法不動,無去來處。」斯皆導達群方,兩言一會,豈曰文殊而乖其致哉?是以言常而不住,稱去而不遷。不遷,故雖往而常靜;不住,故雖靜而常往。雖靜而常往,故往而弗遷;雖往而常靜,故靜而弗留矣。然則莊生之所以藏山,仲尼之所以臨川,斯皆感往者之難留,豈曰排今而可往?是以觀聖人心者,不同人之所見、得也。
何者?人則謂少壯同體、百齡一質,徒知年往,不覺形隨。是以梵志出家,白首而歸。隣人見之曰:「昔人尚存乎?」梵志曰:「吾猶昔人,非昔人也。」隣人皆愕然,非其言也。所謂有力者負之而趨,昧者不覺。其斯之謂歟!
論 » 會教明不遷 » 略會教明不遷
是以如來因群情之所滯,則方言以辯惑,乘莫二之真心,吐不一之殊教,乖而不可異者,其唯聖言乎!
故談真有不遷之稱,導俗有流動之說。雖復千途異唱,會歸同致矣。而徵文者聞不遷,則謂昔物不至今;聆流動者,而謂今物可至昔。既曰古今,而欲遷之者,何也?是以言往不必往,古今常存,以其不動;稱去不必去,謂不從今至古,以其不來。不來,故不馳騁於古今;不動,故各性住於一世。然則群籍殊文、百家異說,苟得其會,豈殊文之能惑哉?
論 » 反常明不遷
是以人之所謂住,我則言其去;人之所謂去,我則言其住。然則去住雖殊,其致一也。故經云:「正言似反。誰當信者?」斯言有由矣。
何者?人則求古於今,謂其不住。吾則求今於古,知其不去。今若至古,古應有今;古若至今,今應有古。今而無古,以知不來;古而無今,以知不去。若古不至今,今亦不至古,事各性住於一世,有何物而可去來?然則四象風馳、璇璣電捲,得意毫微,雖速而不轉。
論 » 結會明不遷
是以如來,功流萬世而常存,道通百劫而彌固。成山假就於始簣,修途託至於初步,果以功業不可朽故也。功業不可朽,故雖在昔而不化,不化故不遷。不遷故,則湛然明矣。故經云:「三災彌綸而行業湛然。」信其言也。
何者?果不俱因,因因而果。因因而果,因不昔滅;果不俱因,因不來今。不滅不來,則不遷之致明矣!復何惑於去留,踟蹰於動靜之間哉?然則乾坤倒覆,無謂不靜;洪流滔天,無謂其動。苟能契神於即物,斯不遠而可知矣!
物不遷論終